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邦教的意思、邦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邦教的解釋

國家的教化。《書·周官》:“司 徒 掌邦教。” 孔 傳:“地官卿司徒主國教化。” 南朝 宋 顔延之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妄先國胄,側聞邦教。” 唐 韓愈 《除崔群戶部侍郎制》:“地官之職,邦教是先。”司徒掌邦教,因亦借指司徒。《文選·王儉<褚淵碑文>》:“大啟 南康 ,爰登中鉉,時膺土宇,固辭邦教。” 李善 注:“ 蕭子顯 《齊書》曰: 建元 元年,進位司徒侍中中書監如故,改封 南康郡 公,邑三千戶, 淵 固讓司徒。” 劉良 注:“固辭邦教謂再讓司徒也。司徒掌邦教,故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邦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國家教化相關,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國家的教化體系或教育制度,由“邦”(國家)和“教”(教育/教化)組合而成。該詞強調國家對民衆的倫理規範、文化傳承和社會秩序引導作用。

二、文獻出處

  1. 經典典籍
    最早見于《尚書·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其中“司徒”是西周時期掌管教化的官職。
  2. 古代用例
    • 南朝顔延之《皇太子釋奠會作詩》用“側聞邦教”描述對教化的認知。
    • 唐代韓愈《除崔群戶部侍郎制》提到“地官之職,邦教是先”,指戶部職責與教化相關聯。

三、用法特點

  1. 古代行政職能
    多用于描述司徒等官職的職責,如《文選》注疏提到“司徒掌邦教,故雲”。
  2. 現代延伸
    在低權威性資料中,偶見用于指代現代國家教育機構(如提及“聯邦教育部”),但這類用法并非主流,需結合語境判斷。

四、使用建議

該詞屬于古漢語範疇,適用于文史研究或特定語境。若需表達現代教育體系,建議使用“國民教育”“國家教育制度”等更通用的表述。

注:如需查詢具體古籍原文或考證細節,可參考、4、5、9中标注的《尚書》《文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邦教(bāng jiào)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彙,意思是國家教育。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則,我們可以将邦教拆分成兩個部首,邦字的部首是⻏(左邊的部分),教字的部首是⺧(上邊的部分)。邦教這個詞共有11個筆畫,其中邦字有7個筆畫,教字有4個筆畫。 邦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社會,國家對教育非常重視,國家教育被稱為邦教。在現代社會,邦教仍然指的是國家提供的教育體系。 邦教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差異。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區别主要在于筆畫的形狀和結構,但是對于邦教這個詞來說,兩種字體的寫法是相同的。 古時候邦教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發展與演變。然而,對于邦教這個詞來說,其古代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一個例句中可以使用邦教這個詞,例如:“邦教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這句話中使用邦教來指代國家的教育體系。 邦教這個詞沒有特定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它通常是作為一個詞語獨立使用。因為邦教這個詞的含義是具體的,所以很少會與其他詞彙組合在一起。 希望這些關于邦教的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