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帝王的栽培。 唐 劉禹錫 《連州刺史謝上表》:“凡在人臣皆感聖德,凡為人子皆荷聖慈,豈惟賤臣獨受恩造。”《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恒》:“ 張易之 兄弟……不逾數年,遂極隆貴。自當飲水懷懼,酌水思清,夙夜兢兢,以答恩造。不謂谿壑其志,豺狼其心。”
“恩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恩造(拼音:ēn zào)指帝王的恩惠與栽培,強調君主對臣子的提拔或恩賜。例如唐代劉禹錫在《連州刺史謝上表》中提到“獨受恩造”,即表達對皇帝恩典的感激。
核心意義
特指古代臣子因受帝王賞識、重用而産生的感恩之情,常見于奏章、謝表等正式文書。如《舊唐書》記載蘇安恒“以答恩造”,即通過行動回報皇恩。
延伸用法
現代語境中,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其擴展為“因受他人恩惠而主動回報”,但此解釋缺乏古籍依據,可能為誤用或引申。
需注意與“恩同再造”(指救命之恩)、“知恩報恩”等成語的區别,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舊唐書》等權威文獻。
恩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恩”和“造”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根據恩情和原則創建出來的東西。
恩造的部首是“心”(xīn)字的上部,意為與心相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2。
恩造最早出現在《晉書·王濟傳》中,《晉書》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部史書。在該書中,恩造一詞用來形容王濟以恩德培育人才。
恩造的繁體字為「恩製」。
在古代,恩造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恩造」。
1. 他創建了一個恩造文化,使公司的員工忠誠于組織。
2.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恩造政策,推動社會公平與和諧。
1. 恩惠(ēn huì):意指得到别人的善意與照顧。
2. 造福(zào fú):意指為了讓他人獲得好處而進行的行動。
1. 恩德(ēn dé):指人們互相間對彼此的好處。
2. 善舉(shàn jǔ):指在道德上積極正面的行為。
1. 仇恨(chóu hèn):指對某人或某事懷有敵意。
2. 懲罰(chéng fá):指對犯罪或錯誤行為進行的懲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