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倭奴的意思、倭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倭奴的解釋

(1).我國史書中 日本 的古稱。《後漢書·光武紀下》:“ 中元 二年春正月……東夷 倭奴國王 遣使奉獻。”《新唐書·東夷傳》:“ 日本 ,古 倭奴 也。”

(2).對 倭 寇、 日本 侵略者的蔑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日本》:“謂之妒功生事則可;其恨之者至雲黨 倭 奴以壞戰局……冤矣。” 魯迅 《南腔北調集·論“赴難”和“逃難”》:“我們雖然也看見過許多慷慨激昂的詩,什麼用死屍堵住敵人的炮口呀,用熱血膠住 倭 奴的刀槍呀,但是先生,這是‘詩’呵!”

(3). 倭 人之奴,漢奸。 清 黃遵憲 《續懷人詩》之十三:“駡我 倭 奴兼 漢 賊, 函關 難閉一丸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倭奴"一詞在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層次:

  1. 詞源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倭"為古代對日本列島的稱謂,"奴"在古漢語中可作人稱代詞或附屬國稱謂。二字組合最早見于《後漢書·東夷傳》記載的"倭奴國",指公元1-2世紀日本列島部落國家向漢朝朝貢時的自稱。

  2. 曆史語義流變 《古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存在雙重語義演變:在唐代以前多作中性地理指稱,如《隋書》中"倭奴遣使獻方物";至明代因倭寇侵擾,衍生出"倭奴寇邊"等貶義用法,詞義中增加武力侵犯的負面含義。

  3. 現代語義辨析 《現代漢語詞典》強調該詞在當代語境中的敏感性,指出其作為曆史詞彙可用于學術讨論,但在非專業場合可能引發歧義。辭典特别注明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後,該詞已退出官方外交文書。

需特别說明的是,日本福岡市出土的"漢倭奴國王"金印(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其"倭奴"二字仍保留古代漢字音讀特征,此實物佐證了該詞在漢唐時期的中性地理指代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倭奴”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曆史起源與基本含義

  1. 日本古稱
    中國史書最早在《後漢書》中記載“倭奴國”,指代日本列島南部政權。公元57年,漢光武帝賜其首領“漢倭奴國王”金印。此處的“倭”為音譯,可能與日語“女人”(wonna)相關,因當時日本由女王統治。

  2. 詞義演變

    • 貶義化:唐代《新唐書》提到日本因厭惡“倭”名改稱“日本”。
    • 明代擴展:倭寇侵擾中國沿海後,“倭奴”成為對日本侵略者的蔑稱,如沈德符《野獲編》和魯迅作品中均有使用。

二、具體用法與語境

  1. 指代對象

    • 被奴役者:如《西遊記》中受倭寇壓迫的百姓。
    • 侵略者:明清文獻中特指倭寇及日本侵略者。
    • 漢奸:清代黃遵憲詩中将勾結日本的漢奸稱為“倭奴”。
  2. 文化符號
    日本出土的“漢倭奴國王”金印(長寬2.3厘米,蛇紐篆文)印證了漢朝對日本的冊封關系。

三、現代使用與注意事項

補充說明

關于“倭”字本身,除指代日本外,亦有“矮小”之意(如“倭狐猴”),但此義與“倭奴”無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八都邦頌冰案蔡倫參議會朝飯車站爞爞床帏初鐘鏦鏦挫折蹙蹜單究鼎覆非生産勞動風旗附讬根柢赫斤環山忽漭嬌小借單,借單兒濟脫舉步生風客訴枯樹生華羸瘦樂善不倦梁州靈珠戾園露草論著呂管夢餘悶胡盧蟠虺紋蓬萊蜱蛸樸實無華寝寝秦豔秋後囚鎖熱性撒噴市際松樹炮索葦頹思威恩窩頭夏管夏鮌象人銜牌枭鸮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