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國史書中 日本 的古稱。《後漢書·光武紀下》:“ 中元 二年春正月……東夷 倭奴國王 遣使奉獻。”《新唐書·東夷傳》:“ 日本 ,古 倭奴 也。”
(2).對 倭 寇、 日本 侵略者的蔑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日本》:“謂之妒功生事則可;其恨之者至雲黨 倭 奴以壞戰局……冤矣。” 魯迅 《南腔北調集·論“赴難”和“逃難”》:“我們雖然也看見過許多慷慨激昂的詩,什麼用死屍堵住敵人的炮口呀,用熱血膠住 倭 奴的刀槍呀,但是先生,這是‘詩’呵!”
(3). 倭 人之奴,漢奸。 清 黃遵憲 《續懷人詩》之十三:“駡我 倭 奴兼 漢 賊, 函關 難閉一丸泥。”
“倭奴”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日本古稱
中國史書最早在《後漢書》中記載“倭奴國”,指代日本列島南部政權。公元57年,漢光武帝賜其首領“漢倭奴國王”金印。此處的“倭”為音譯,可能與日語“女人”(wonna)相關,因當時日本由女王統治。
詞義演變
指代對象
文化符號
日本出土的“漢倭奴國王”金印(長寬2.3厘米,蛇紐篆文)印證了漢朝對日本的冊封關系。
關于“倭”字本身,除指代日本外,亦有“矮小”之意(如“倭狐猴”),但此義與“倭奴”無直接關聯。
《倭奴》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日本人奴隸”的意思。 倭奴一詞中的“倭”指的是古代中國對日本的稱呼,而“奴”則指的是奴隸。
《倭奴》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 “倭”是由“人”字旁組成,總共有7個筆畫。
- “奴”是由“大”字旁與“女”字組成,總共有5個筆畫。
《倭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與日本的關系。在古代中國,日本被稱為“倭國”,并且有不少日本人被當作奴隸。因此,“倭奴”這個詞彙就衍生出來,用來形容那些日本人奴隸的身份。
在繁體字中,“倭”字通常寫作“倭”或“國”,而“奴”字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存在一些不同。雖然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倭奴》這個詞的基本意思和用法仍然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倭奴》的例句:
1. 古代中國經常征戰倭國,俘虜了很多倭奴。
2. 在曆史上,倭奴常常被用作奴隸勞動力。
一些與《倭奴》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倭國、奴隸、奴役、奴工
近義詞:倭國人、日本奴隸
反義詞:主人、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