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灰律的意思、灰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灰律的解释

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 唐太宗 《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唐 方干 《早春》诗:“正气纔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参见“ 灰管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灰律是中国古代律历学中的特殊概念,指以葭莩灰测定节气变化的方法,属于传统天文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律历志》,其核心原理基于“候气之法”,即通过观察密封在律管中的葭灰在特定节气时的飞散现象来验证阴阳二气的消长。

从构词法分析,“灰”指葭莩燃烧后的余烬,“律”既指十二律吕的音律体系,也暗含天地运行规律。《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古代置芦苇膜于律管中,候节气而至的灰动现象”,印证了这一术语与天文测量的直接关联。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详细记载了将不同律管埋于密室地面,随节气推移“其月气至则灰飞而管通”的观测方法。

该制度体现了古人“律历合一”的哲学观,《礼记·月令》郑玄注强调“律述气,历述象”的互动关系。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进一步阐释:“灰律者,随月律而吹灰也”,揭示其作为时间计量工具的本质特征。现代学者通过实验证实,这种利用空气热胀冷缩原理的观测方法,能达到误差不超过三天的节气预测精度。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汉典网
  2. 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点校本
  3. 《礼记注疏》国学大师数据库
  4. 司马贞《史记索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网络扩展解释

“灰律”是一个古代历法相关的术语,其核心含义与节气占验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灰律”指古代将芦苇灰置于代表十二律的玉管中,每月节气到来时,对应律管内的灰会自动飞出,用于观测时序变化的方法。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葭灰占候”或“候气法”,是古人结合音律与节气的重要实践。

二、原理与用途

  1. 装置结构
    十二律管对应十二个月,管内填充芦苇灰,垂直埋入地下。
  2. 节气感应
    当特定节气到来时,地气上升导致对应律管内的灰受气压变化影响而飞出,以此判断时序更替。
  3. 文化意义
    体现了古代“天人感应”思想,将音律、天文与物候结合,如唐代方干《早春》中“正气纔随灰律变”即描述此现象。

三、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资料(如)提到“灰律”有“消沉无望”的引申义,但此说法未被权威典籍广泛收录,可能是现代误传或同名异义词,需谨慎使用。

四、相关文献

唐代诗文中多次出现该词,如唐太宗《正日临朝》的“灰律动初阳”,印证了其在历史中的实际应用。

别人正在浏览...

爱日白颠白瓜霸史袯襫驳异苍莽惨节钗梁冲气踳譌搥提错综达怛荡析离居盗发道门灯筒蠹孽迩室藩后赶跑格外躬览古淡晷影骨窍候鸟欢喜晦夜虎狼胡搧佳兵不祥伽里略节印籍略疾棃精孰锦罽击手鞠歌懒慢立地书橱柳宿禄秩猛概面禀明婚正娶泥灰讪笑梢林生宁沈谧水答饼所急醰粹螳臂当车跳疆顽话衔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