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因居喪過哀而緻精神委頓。《晉書·王戎傳》:“帝謂 劉毅 曰:‘ 和嶠 毀頓過禮,使人憂之。’”《南史·褚裕之傳》:“﹝ 褚彥回 ﹞遭所生傷,毀頓不復可識,朞年不盥櫛。”
(2).破敗,倒坍。 唐 韓愈 《祭湘君夫人文》:“祠宇毀頓,憑附之質,丹青之飾,暗昧不圭,不稱靈明。” 宋 王安石 《桂州新城記》:“古者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禮失,則夷狄橫而窺中國。方是時,中國非無城郭也,卒于陵夷、毀頓、陷滅而不救。”
毀頓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遭受破壞或打擊而陷入困頓、頹敗的狀态。該詞由“毀”(破壞、損傷)和“頓”(困頓、停滞)兩個語素構成,常見于描述身心受損或環境衰敗的語境。
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毀頓”最早見于魏晉文獻,特指因過度悲痛或操勞導緻身心憔悴的狀态。例如《世說新語·德行》載王戎喪子後“哀毀骨立,殆緻毀頓”,此處強調因悲傷過度引發的身體衰弱。在唐代筆記中,該詞擴展用于描述建築傾頹,如《酉陽雜俎》記載古寺“牆垣毀頓,梁柱蠹朽”。
現代漢語中,“毀頓”多用于文學性表達,既可指具體事物的損毀衰敗(如“古宅經風雨毀頓”),也可喻指精神意志的消沉(如“志氣毀頓”)。《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義為“毀壞困頓”,強調破壞與困窘的雙重含義。
參考來源:
“毀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因過度哀傷(尤其是居喪期間)導緻的精神頹廢或身體衰弱。例如:
指建築物等實體事物的倒塌、荒廢。例如: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其核心語義均圍繞“嚴重損傷後的衰敗狀态”展開,既可描述抽象的精神崩潰,也可指具象的物理損毀。
(綜合來源:)
按名責實八彩白猿翁被禍長道長笛瞠視癡呆村材大考悼怅道望德牧頂補東行西步惡石佛手蕉複方幹紅工業氣壓館子門條閨妮海南香邯鄲市會勘蠖屈不伸鑒奧獎品蛟鑪潔身自守檵木進化論酒酲舉案捃獲冷凄凄曼珠麻繩菜痗然蒙罩弄梅普通電報謙下任城桑蛾散水花埽墓上花台身操井臼蛇鳝試車勢力鬼時屯輸稅數學課貪恡吞氈庠老洩渎西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