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因居喪過哀而緻精神委頓。《晉書·王戎傳》:“帝謂 劉毅 曰:‘ 和嶠 毀頓過禮,使人憂之。’”《南史·褚裕之傳》:“﹝ 褚彥回 ﹞遭所生傷,毀頓不復可識,朞年不盥櫛。”
(2).破敗,倒坍。 唐 韓愈 《祭湘君夫人文》:“祠宇毀頓,憑附之質,丹青之飾,暗昧不圭,不稱靈明。” 宋 王安石 《桂州新城記》:“古者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禮失,則夷狄橫而窺中國。方是時,中國非無城郭也,卒于陵夷、毀頓、陷滅而不救。”
“毀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因過度哀傷(尤其是居喪期間)導緻的精神頹廢或身體衰弱。例如:
指建築物等實體事物的倒塌、荒廢。例如:
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其核心語義均圍繞“嚴重損傷後的衰敗狀态”展開,既可描述抽象的精神崩潰,也可指具象的物理損毀。
(綜合來源:)
《毀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完全毀滅、徹底崩潰的意思。當一件事物或者某個人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或失敗時,都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
《毀頓》的拆分部首是“殳”和“毛”,其中“殳”為上面三橫的部首,表示兵器;“毛”為下面兩橫的部首,表示毛發。
根據《康熙字典》,《毀頓》的總筆畫數為18畫。
《毀頓》一詞的來源較為普遍,經常被用來形容戰争、災難或個人失敗等情況。在文字發展曆史中,經過演變,這個詞也有了一些繁體字的形式,如“毀頓”、“毀頓”等。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差異,而《毀頓》在古時候的寫法是“毀頓”,其中的“頓”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古代的字形更加複雜繁瑣,具有一定的曆史價值。
1. 這場戰争毀頓了整個城市,無數家庭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2. 經濟危機使得許多公司陷入了毀頓的境地,許多人失去了工作。
組詞:毀滅、崩潰、瓦解、崩塌、倒閉。
近義詞:覆滅、毀壞、頹廢、崩撲。
反義詞:興盛、繁榮、發達、興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