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tterfly]。也作“胡蝶”。舊時以為蝶的總稱,今動物學以為蝶的一種。構成鱗翅目錘角亞目的某些身體細長在白天活動的昆蟲,經常具有鮮明的顔色,有特殊型的雙翅
亦作“ 蝴蜨 ”。昆蟲名。翅膀闊大,顔色美麗。靜止時四翅豎于背部。腹瘦長。吸花蜜。種類繁多。也稱蛱蝶。 唐 韓偓 《士林紀實》:“ 謝 蝴蝶佳句雲:‘狂隨柳絮有時見,飛入梨花無處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二·蛱蝶》:“蝶美於鬚,蛾美於眉,故又名蝴蝶,俗謂鬚為胡也。” 明 呂潛 《上谷感懷》詩:“麒麟卧宿三川草,蝴蜨驚回八渡溝。” 清 孫枝蔚 《上巳日登見山樓》詩之三:“蜜蜂與蝴蝶,争向花圃出。” 冰心 《最後的安息》:“野花上的蝴蝶,栩栩的飛過她的頭上。”
蝴蝶是昆蟲綱鱗翅目錘角亞目(又稱蝶亞目)的統稱,屬于完全變态昆蟲,其名稱在漢語中早期也寫作“胡蝶”。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态結構
成蟲頭部有1對錘狀觸角、2隻單眼和1對複眼,口器為虹吸式,可伸長吸食花蜜;胸部具3對足和2對寬大膜質翅,翅展5-260毫米,體表覆蓋彩色鱗片,靜止時翅膀豎立于背部。
生命周期
經曆卵、幼蟲(毛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壽命約1個月,成蟲期僅2周。
全球約1.4萬種,主要分布于美洲(尤其亞馬遜河流域),中國記錄約1200種。因其鮮豔色彩被譽為“會飛的花朵”。
英文名“butterfly”源自古英語“buterfleoge”,傳說因蝴蝶喜食奶油(butter)得名。漢語中“蝴蝶”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韓偓《士林紀實》。
(如需完整分類或具體物種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或漢典的詳細條目。)
《蝴蝶》(hú di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指代一種昆蟲,通常用來形容色彩豔麗、翩翩飛舞的蝴蝶。蝴蝶是昆蟲綱鱗翅目的一種,翅膀有彩色鱗片,能自由飛翔。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形象地描述了蝴蝶的外形和行為。
《蝴蝶》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蟲(chóng)和貝(bèi)兩個部首組成。蟲部表明這個詞與昆蟲相關,而貝部則起到了輔助解釋的作用。總共有13個筆畫。其中,“蟲”部有6個筆畫,而“貝”部有7個筆畫。
《蝴蝶》的繁體寫法是「蝴蝶」。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主要在港澳台地區使用。
在古時候,蝴蝶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據古籍記載,古代常将蝴蝶寫作「胡芘」或「胡蚥」,但在現今的漢字表中已經沒有這些寫法了。
1. 春天來了,花園裡飛舞着許多蝴蝶。
2. 我經常在公園裡看到五顔六色的蝴蝶。
1. 蝴蝶結:形容狀如蝴蝶翅膀的裝飾品。
2. 蝴蝶舞:形容蝴蝶在空中飛舞的樣子。
1. 蝶:也指蝴蝶這類昆蟲。
2. 胡蜂:雖然屬于不同的昆蟲類群,但也有飛行的特點。
1. 蜘蛛:形态與蝴蝶相反,通常呆在網上等待捕食。
2. 地蟲:也稱蠕蟲,一種沒有翅膀的昆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