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華嶽 ”。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華嶽 本一山當 河 , 河 水過而曲行, 河 神巨靈,手盪腳蹋,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參見“ 華嶽 ”。
高大的山。《禮記·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陸德明 釋文:“華嶽,戶化、戶瓜二反。本亦作‘山嶽’。” 朱熹 集注:“華、藏,并去聲。”
指西嶽 華山 。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華山》:“ 華嶽 靈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漿。”
華嶽是漢語詞彙中的專有名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釋義:
一、地理專指 專指中國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華嶽即華山,位于陝西省華陰市,屬秦嶺山脈東段,以險峻著稱。《水經注·渭水》記載其古稱"惇物山",因"遠而望之若華狀"得名。主峰海拔2154.9米,擁有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形成"蓮花"狀山體結構。華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官網顯示,其花崗岩山體形成于1.2億年前,現存7000餘級石階多為唐代以後開鑿。
二、文化意象 在文學語境中,華嶽常被用作崇高精神的象征。李白《西嶽雲台歌》以"華嶽峥嵘何壯哉"贊其雄偉,王維《華嶽》詩則描繪"西嶽出浮雲,積雪在太清"的意境。道教文化研究顯示,華嶽神信仰可追溯至周代,現存72個懸空洞穴中,玉泉院、都龍廟等20餘處為道教活動場所。
該詞彙最早見于《周禮·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将華山納入"五行屬金,方位主西"的祭祀體系。現代地質研究證實,華嶽山體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其"華山玫瑰"岩體在全球地質學界具有标志性意義。
“華嶽”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代西嶽華山
該詞最常見用法是作為華山的别稱,特指位于陝西省的“西嶽”。華山以險峻著稱,是中國五嶽之一,古稱“華嶽”,如《水經注》記載“華嶽本一山當河”,描述其被黃河分隔的傳說。
古籍中的泛指
在《禮記·中庸》等文獻中,“華嶽”泛指高大的山嶽,如“載華嶽而不重”比喻大地承載山嶽的厚重。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華山的曆史文化或具體詩詞解析,可參考《水經注》、王維詩作等文獻來源。
剝斲枨闑船台啜賺簇葉誕意冬華東籠多嘴多舌督署督行獨酌厄菑蓋沒高陸共享觀睹皓日闳大不經護兒虺易溷雜見縫插針谏鼓劍吷牋劄金靥坰外際遇風雲箕帚婦蠲容客雁棱大嶺表離黍犁杖龍仙馬鞍鞒馬前健名父濃烈拍肩爬山涉水青狐窮絕阙亡去火鋭很三邊形手熟壽穴松黃餅素餐屍位速達帑錢逖慕鞓帶枉費日月亡友文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