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閑官”。1.職務清閑的官員。 唐 張籍 《胡山人歸王屋因有贈》詩:“雖作閒官少拘束,難逢勝景可淹留。”《新唐書·趙憬傳》:“今要官闕多,閑官員多。要官以材行,閑官以恩澤,是選拔少,優容衆也。” 宋 陳善 《扪虱新話·李林甫一計陷數人》:“ 林甫 已得奏,即言 挺之 春秋高,有疾,幸閒官得養。帝恨叱久之,乃以為員外詹事詔歸東郡。”
(2).指州佐、縣丞等。 宋 蘇轼 《司竹監燒葦園因召都巡檢柴贻勗左藏以其徒會獵園下》詩:“豈如閑官走山邑,放曠不與趨朝衙。” 清 梁章鉅 《稱謂錄·縣丞》:“ 唐 大中 四年敕:州有上佐,縣有丞簿。俗謂之閒官。”
“閑官”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稱謂,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職務清閑的官員
指在官僚體系中擔任事務較少、權力較小的職位。例如唐代的司馬,雖為州郡副職,但多為安置貶谪官員的虛銜,如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時,便感歎此職“品級低而無實權”。宋代蘇轼詩中“閑官走山邑”也印證了這一群體常被派往偏遠地區,遠離核心政務。
特指地方佐吏
具體指州佐、縣丞等地方輔佐官職。據清代《稱謂錄》記載,唐代大中年間明文将縣丞、主簿等列為“閑官”,因其日常事務較少,地位次于主官。這類職位多用于安置候補官員或年邁官吏,如唐代張籍詩中提到的“胡山人歸王屋”後擔任閑官,即屬此類。
文化背景與實例
唐代詩人白居易多次在詩中自嘲“閑官”,如“退與夫子遊”“栽稱作閑官”等,反映了文人被邊緣化時借閑官身份寄托淡泊之志的現象。此外,候缺官員為求晉升而巴結權貴,也側面說明閑官體系與古代官僚晉升機制的關聯。
閑官一詞是指那些沒有實質權力、卻頗能享受特權、過着懶散生活的官員。他們通常在某個組織機構中擔任名義上的職務,但卻沒有真正負責任何重要的工作。這個詞在現代常用來形容那些沒有實際作用、卻享受高福利待遇的公務員或企事業單位的無效管理人員。
閑官的拆分部首是門(mén),筆畫數為12畫。
“閑官”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一文中:“狡稽作亂,其惟閑官何?”此文中的“閑官”指的是隻負責陪伴君王,而沒有真正實權的官員。
閑官的繁體字為閒官。
古時候,閑官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古代常使用的寫法為“閑官”,字形中間的“門”字旁邊沒有右上角的“又”字旁。
1. 這個部門的主任實際上就是個閑官,從來不管事。
2. 這個公司的高級經理大多數都是閑官,隻負責開會和享受福利。
閑官的組詞有:閑職、官宦閑人、閑職無事。
與閑官近義的詞有:庸官、懶官、閑吏。
與閑官反義的詞有:盡職官員、勤勉官員、活力幹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