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和這等東西,有甚麼好話,講出甚麼理來,狗口裡吐不出象牙。”亦作“ 狗口裡生不出象牙 ”、“ 狗嘴裡吐不出象牙 ”。《品花寶鑒》第七回:“真正你這張嘴,狗口裡生不出象牙來。” 巴金 《秋》五:“‘還有嘞,我替你說出來:狗嘴裡吐不出象牙。’ 淑華 調皮地笑道。”
“狗口裡吐不出象牙”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字面指狗的嘴裡無法吐出珍貴的象牙,比喻壞人或不正直的人說不出好話或高雅的内容。常用來諷刺對方言辭低俗、缺乏建設性,或心懷惡意卻僞裝成善意的虛僞表現。
出處與演變
成語最早見于元代雜劇《遇上皇》第一折:“父親和這等東西有什麼好話,狗口裡吐不出象牙”。現代作家巴金在《秋》中也曾引用此句加強諷刺效果。
用法特點
近義表達
“狗嘴裡找不出象牙”“狗口無象牙”等變體表達含義相同;英語中類似諺語為"A filthy mouth can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肮髒的嘴說不出得體的話)。
文化延伸
該成語通過動物與珍寶的強烈對比(狗→低賤,象牙→高貴),生動體現了漢語中以物喻人的隱喻傳統。需要注意的是,現代使用中逐漸弱化了“壞人”的絕對指向,更多用于對不當言論的否定性評價。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或一個物體的表達能力非常有限,不能夠說出有智慧或有價值的話語。狗是動物中智力較低的一種,象牙則代表智慧和價值,因此用來比喻一個人或物體不能說出有智慧或有價值的言論。
《狗口裡吐不出象牙》這個成語的主要部首是“犬”,總共包含4個筆畫。
《狗口裡吐不出象牙》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朝的《語類》一書中,後來被廣泛使用。成語的繁體字為「狗口裏吐出象牙」。
在古代漢字中,狗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用「犬」代表。 同時,「裏」和「出」的古代寫法為「裡」和「齣」,分别表示内部和出現的意思。
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學識淺薄,言談不能給别人提供有益的建議,比如你有一個朋友總是說些沒有根據的話,你可以說他“狗口裡吐不出象牙”。此外,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物體的價值和質量很低,例如市場上的某種産品質量很差,你可以說“這個産品狗口裡吐不出象牙”。
狗吠聲嘲,狗仗人勢,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嘴裡不出好言,無慧言談。
智者千言壹默,聰明過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