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肩。 元 王恽 《苦熱歎四十六韻》:“天風掠枕席,月露濕環帔。”
“環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披肩類服飾,常用于形容古代女性或文人雅士的衣着裝飾。
2. 出處與引證 元代王恽在《苦熱歎四十六韻》中寫道:“天風掠枕席,月露濕環帔”,通過“環帔”描繪了夏夜披肩被露水沾濕的情景,體現其輕盈飄逸的特性。
3. 相關文化延伸 該詞常與“霞裙月帔”“瑤環瑜珥”等詞語并用,多用于詩詞中表現人物服飾的雅緻或環境氛圍的清涼感。
4. 現代使用情況 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服飾考證領域。
建議:若需更權威的釋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元詩選》等專業典籍。
《環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環”是指物體周圍形成一個圈狀,而“帔”是指古代貴族所穿的一種禮服。
《環帔》中“環”的拆分部首是“玉”,“帔”的拆分部首是“巾”。它們的筆畫分别是7畫和8畫。
《環帔》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詞彙,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和禮儀。在繁體中,“環”字由“珦”和“環”兩種形态,其中“珦”讀作“xiàn”,指一種玉制的假領帶;而“環”讀作“huán”,指戴在脖子上的首飾。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按照古代《說文解字》的解釋,漢字“環”的古字形是“囬”,表示環繞的形狀,而“帔”的古字形是“巿”,表示絲質的服飾。
1. 他的領帶上系着一條華麗的環帔。
2. 這幅畫中的人物穿着典雅的環帔。
1. 環形:由“環”和“形”組成,表示形狀呈環狀的。
2. 帔子:由“帔”和“子”組成,表示類似帔的服裝。
近義詞:绫帷、珞珈、縧帏
反義詞:襦袢、褰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