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古代铨选、考绩官吏,登记姓名,上报朝廷使用的黄色纸张。《隋书·百官志上》:“若勅可,则付选,更色别,量贵贱,内外分之,随才补用。以黄纸録名,八座通署,奏可,即出付典名。”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钱思公 ﹞自云:‘平生不足者,不得於黄纸书名,每以为恨也。’” 宋 陆游 《投梁参政》诗:“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
(2).写在黄麻纸上的诏书。《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先帝创临天下,黄纸再定。” 宋 梅尧臣 《送广西提刑潘比部》诗:“白麻新拜大丞相,黄纸首除南省郎。”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赤囊条每对,黄纸詔亲承。”
(3).指赦免的文告。 宋 苏舜钦 《感兴》诗之三:“明朝黄纸出,大赦徧中外。”《明史·余珊传》:“乃近年以来,黄纸蠲放,白纸催徵,额外之歛,下及鸡豚。”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皇爷确实免过两省受灾州县钱粮,不过他们的本上说‘黄纸虽免,白纸犹催’。看起来小民未蒙实惠。”
黄纸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随历史语境演变。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黄纸”本义指以黄蘗汁染成的纸张,因色泽稳定且防虫蛀,自汉代起成为官方文书载体。唐代《唐六典》记载,皇帝敕令专用黄纸书写,称“黄敕”,体现其政治权威性。
在宗教领域,《中国宗教艺术史》指出道教符箓、佛教经卷多采用黄纸,取“天地玄黄”中的中央正色象征,如《云笈七签》载道教符咒须“朱书黄缯”。宋代以后,黄纸逐渐扩展至民间,据《梦粱录》记载,临安市民用黄纸制作冥器祭祀,形成“黄表纸”专用称谓。
现代汉语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黄纸”词条,释义包含两重引申义:一喻指陈旧文书,如“故纸堆中翻黄纸”;二特指未漂白原色纸张,常见于传统书法用纸。
“黄纸”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其具体意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官吏铨选与考绩
指古代用于登记官吏姓名、上报朝廷的黄色纸张,常用于官员选拔和绩效考核。例如《隋书》记载“以黄纸録名”,宋代陆游诗中也有“名幸污黄纸”的描述。
帝王诏书专用
因书写材料为黄麻纸,故称帝王诏书为“黄纸”。晋代《石季龙载记》提到“黄纸再定”,宋代范成大诗中也用“黄纸放尽白纸催”对比官方政策与地方执行差异。
赦免文告象征
黄纸还被用作赦免令的载体,代表朝廷的宽宥政策。
黄纸的核心意义围绕古代官方文书功能展开,兼具工艺特色与文化象征。现代语境下,其官方用途已消失,但在特定民俗场景中仍有保留。需注意不同历史文献中“黄纸”的具体指向可能因上下文而异。
牓帖巴渝北门学士逼裂财署曾几何时城北徐公出法驳案凑四合六大家夥大命丹货到错登跻短褐袍多镜面望远镜讽寤分交负羁果官河台宏赡黄柯黄天劫人洁晰金辉禁取狂獐磊磊明明粮罂灵蠵乱气貊头披告侵践痊瘳软火散散儿色动杀戒声韵社众石床使轩水鼠思酌谈赏誊黄田地田里同忧相救蛙角尪残挝乖诬怪雾市仙灵仙人担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