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頓的意思、迷頓的詳細解釋
迷頓的解釋
亦作“ 迷盹 ”。疲乏欲睡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念秧》:“前一人跨白衛,年四十已來,衣帽整潔,垂首蹇分,盹寐欲堕。或先之,或後之,因循十數裡, 王 怪問:‘夜何作,緻迷頓乃爾?’”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 高屯兒 迷迷盹盹說:‘怎麼去?’”
詞語分解
- 迷的解釋 迷 í 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斷的能力:迷信。迷糊。迷津。迷惘。迷蒙(a.昏暗看不清;b.神志模糊不清;e.使迷惑,受蒙蔽)。執迷不悟。 醉心于某種事物,發生特殊的愛好:迷戀。入迷。 沉醉于某種事物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網絡擴展解釋
“迷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í dùn,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兩類:
1.形容心神迷惑、不知所措
- 基本解釋:指人在面對困境或需要決策時,因思緒混亂而無法行動的狀态。
- 構成解析:
- “迷”:表示迷失、困惑,強調心神迷亂;
- “頓”:表示停滞、停頓,強調行動受阻。
- 例句:如《聊齋志異》中“緻迷頓乃爾”,描述因疲憊或困惑導緻的精神恍惚。
2.表示疲乏欲睡的狀态
- 基本解釋:多用于形容身體極度困倦、昏昏欲睡的樣子。
- 文學引用: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念秧》:“夜何作,緻迷頓乃爾?”(因熬夜導緻困倦);
- 現代小說《新兒女英雄傳》:“迷迷盹盹”形容疲憊迷糊的狀态。
補充說明
- 發音:mí dùn(“迷”為第二聲,“頓”為第四聲)。
- 詞性:通常作形容詞,也可作動詞(如“迷頓了一下”)。
- 近義詞:迷惘、困頓、恍惚;反義詞:清醒、果斷。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法或例句,可參考古典文學或現代小說中的相關段落。
網絡擴展解釋二
迷頓
迷頓(mí dù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迷”和“頓”兩個字組成。迷頓的字形結構組合了“迷”和“頓”兩個部分,包含了迷惑和停頓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迷頓的第一個字“迷”是由“辶”(辵)部首和普通的9畫組成。而第二個字“頓”則由“頁”(頁)部首和12畫組成。
來源
迷頓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迷意味着迷惑、蒙昧不清的狀态,頓則表示停頓、暫時停滞的情況。迷頓可以形容人在思考、行動中猶豫不決、無法下定決心的狀态。
繁體
迷頓的繁體字為「迷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迷頓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迷有時會寫作冖兕,而頓則有時會寫作頓。
例句
- 他站在迷頓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 她的猶豫和迷頓讓她錯過了很多機會。
- 在面對重大決策時,迷頓是很常見的心理狀态。
組詞
- 迷茫:猶豫不決、不确定的狀态。
- 頓悟:突然明白或理解。
- 迷失:迷失方向、無法找到正确的道路。
近義詞
猶豫、動搖、遲疑、徘徊
反義詞
果斷、堅定、堅決、毫不遲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