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尚書》篇名。《書·大诰序》:“ 武王 崩,三監及 淮 夷叛, 周公 相 成王 ,将黜 殷 ,作《大誥》。” 孔 傳:“陳大道以誥天下,遂以名篇。”後用以泛稱典诰之文。《周書·蘇綽傳》:“自 有晉 之季,文章競為浮華,遂成風俗。 太祖 欲革其弊,因 魏帝 祭廟,羣臣畢至,乃命 綽 為大誥,奏行之。”
(2). 明 洪武 十八年頒布的法律文件。内分十種項目,頒之學宮以課士,令人人習之。不久又頒布續編、三編。參閱《明史·太祖紀三》、《明通鑒·太祖洪武十八年》。
“大诰”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分别源于古代文獻和明代法律體系:
《尚書》篇目
“大诰”原是《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周公東征平定叛亂時對臣民的訓誡。其名稱取自“陳大道以诰天下”之意,即通過莊嚴的文書宣告重大決策或治國理念。後世常以“大诰”泛稱帝王頒布的典诰類文書,用于封賞、任命等莊重場合。
字義解析
背景與性質
明太祖朱元璋為整頓吏治、嚴懲貪腐,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二十年陸續頒布《禦制大诰》,包含《大诰》《大诰續編》《大诰三編》《大诰武臣》四編,共236條。這是中國曆史上首個由皇帝親自編纂的刑事特别法,以案例彙編、法令補充和訓誡内容為主。
核心内容
曆史影響
作為明代初期重典治國的象征,《大诰》以高壓手段強化中央集權,但因刑罰過苛,明中葉後逐漸被廢止。
“大诰”既是中國古代經典文獻的組成部分,也是明代法制史中極具特色的法律實踐。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條款,可參考《明史》或司法檔案。
《大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太子即位後由天子授予的俸祿、儀式。
《大诰》的部首是言部,它由“言”字旁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8畫。
“诰”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是根據古代的印章刻字形态演變而來。在古代,天子即位後會授予太子一份特殊的俸祿,這個俸祿就被稱為“诰”。後來,這個詞也用來指代太子的即位儀式。
《大诰》的繁體字是「大誥」。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有所不同,包括《大诰》這個詞。現代我們使用的簡化字形态是根據古代字形經過演變而來的。所以,古代的《大诰》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因為古代的字形結構和現代有所區别。
1. 天子頒發大诰,為太子的即位慶祝。
2. 太子接受了大诰後,正式成為國家的繼承者。
1. 小诰:指封賜太子的次要俸祿。
2. 诰敕:指天子頒發的命令。
3. 诰封:指天子授予士人的封爵和封爵禮儀。
封賞、冊封、封爵
诏書、诏敕、诏谕:指天子發出的命令、宣布的法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