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徊徨的意思、徊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徊徨的解釋

徘徊彷徨。形容驚悸不安或心神不定。 蔡邕 《琴操》卷下引 漢 王嫱 《怨曠思惟歌》:“雖得餧食,心有徊徨。”《舊唐書·劉仁軌傳》:“怪望既多,徊徨失據。” 元 揭傒斯 《得程翰林揚州消息》詩:“晷景倐易流,悲來但徊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湖主》:“生徊徨終夜,危不自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徊徨”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徊徨(拼音:huái huáng)指人在面臨選擇或困境時,因内心矛盾或迷茫而表現出猶豫不決、心神不定的狀态。該詞結合了“徘徊”與“彷徨”的雙重意象,既包含行動上的躊躇,也體現心理上的不安。


二、詳細解釋

  1. 心理狀态
    形容因不确定或矛盾而産生的焦慮感,常見于需要決策卻難以取舍的情境。例如《琴操》中王嫱的“心有徊徨”,以及《舊唐書》描述的“徊徨失據”,均體現了這種心理。

  2. 文學表達
    在古詩詞中,“徊徨”常被用于渲染情感沖突。如南朝梁武帝的“夕獨處而徊徨”,以及周邦彥的“去意徊徨”,均通過該詞傳遞出人物的複雜心境。


三、使用場景


四、與“彷徨”的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典及《琴操》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徊徨

徊徨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思是指猶豫不決、遲疑不定或徘徊不前。

拆分部首和筆畫:徊徨的拆分部首是彳(走的意思),由彳和䒑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來源:徊徨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獻《詩經·小雅·斯幹》,約出自公元前11世紀。

繁體:徊徨的繁體形式是「逶迤」。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漢字「徊徨」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當時的寫法是:「徊歛」。

例句: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了好幾年,一直無法做出決定。

組詞:徘徊、徘徊不定、徘徊不前、遲疑不決、猶豫、躊躇、彷徨。

近義詞:徘徊、徬徨、彷徨、躊躇。

反義詞:果斷、堅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