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感化盗贼使为良民。《三国志·吴志·虞翻传》“归葬旧墓,妻子得还”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太中大夫 山阴 陈嚣 ,渔则化盗,居则让邻,感侵退藩,遂成义里。”
“化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通过感化的方式使盗贼转变为良民。以下是详细解释:
“化盗”由“化”(感化、教化)和“盗”(盗贼)组成,字面意思是通过教育或道德影响,使盗贼改邪归正。这一概念强调以非暴力的方式实现社会秩序的改善。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虞翻传》的注释中。南朝宋裴松之提到:“太中大夫山阴陈嚣,渔则化盗,居则让邻”,描述了陈嚣通过自身行为感化盗贼,使其成为良民的事例。
“化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服人”的思想,强调通过感化而非强制手段实现社会和谐。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三国志》相关注释及汉典等来源。
化盗是指改变盗贼的品性,使其成为正直的人的意思。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和“皿”,拼音为huà dào。它的部首“⺢”表示肉,象征人的行为;“皿”表示盘子,象征行为的载体。
化盗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中,盗窃行为屡禁不止,为了减少盗窃事件的发生,人们想出了化盗这个方法。通过改变盗贼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摒弃罪恶,成为正直的人。
在繁体字中,“化盗”可以写作“轉鏢”,拆分成“车”和“斗”,表示以车代替斗,寓意为改变盗贼的行为。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早期的汉字写法较为简单,没有经过较多演变。关于化盗的古时候汉字写法记录不太明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词在古代就已经有人使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化盗的例句:
1. 通过改变盗贼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化盗的工作。
2. 他不安于现状,决心要化盗为善。
3. 他们希望通过化盗,减少犯罪率。
除了“化盗”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词汇:
组词:化偷、化贼
近义词:改邪归正、教育转化
反义词:歹徒、盗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