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行。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筮仕·起程》:“瀕行預帶手本、職名單帖若幹,親友差人候送者,以便夾原帖璧還。”
“候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送行,通常指在離别時陪同或等待對方啟程的禮節性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構成:由“候”與“送”組合而成。
整體含義:指在他人啟程前,通過等待、陪同等方式表達送别之意,常見于親友離别或正式場合。
古籍用例:
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筮仕·起程》記載:“親友差人候送者,以便夾原帖璧還。”
(意為:親友派人送行時,需攜帶名帖以表禮節。)
現代用法:
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表達,例如:“涼爽問候送給炎熱的你”,但實際口語中使用較少。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福惠全書》或漢典等來源。
候送是指等待或守候着送别的對象。在這個詞中,“候”表示等待的動作,“送”表示把某人或某物送走。因此,候送的意思是等待着送别某人或某物。
候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候”的部首是人字旁,筆畫為9畫;“送”的部首是辶(辵)字旁,筆畫為9畫。
候送這詞最早出現在《聖經之一·創世紀》十八章二十一節:“亞伯拉罕送他去。”後來,逐漸在漢語中廣泛使用。
候送的繁體寫法為「候送」,與簡體寫法相同。
在古代,候送的漢字寫法有時候會帶有一些變形。例如在宋代,候送的寫法為「候送」,與現代稍有不同。
1. 我在車站候送了朋友,直到火車離開。
2. 父母為了孩子順利上學,不辭辛勞地候送了好幾天。
3. 在節假日,許多人會在機場候送親友。
等候、候車、候機、送别、送行等。
寄托、送行、迎接等。
歡迎、迎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