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語的意思、苟語的詳細解釋
苟語的解釋
隨便發表言論;妄言。《呂氏春秋·懷寵》:“凡君子之説也,非苟辨也;士之議也,非苟語也。”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一:“餘按古人喪中,衰麻不去於身,哭泣不絶于口,故練不羣立,不旅行,恐其以苟語忘哀也。”
詞語分解
- 苟的解釋 苟 ǒ 姑且,暫且:苟安。苟延殘喘。苟且。 馬虎,隨便:苟得。苟合。不敢苟同。 如果,假使:苟非其人。“苟富貴,無相忘”。 姓。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語的解釋 語 (語) ǔ 話:語言。漢語。英語。語錄。語彙。語重心長。 指“諺語”或“古語”:語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語言的動作:手語。旗語。 說:細語。低語。 語 (語) ù 告訴:不以語人。
專業解析
“苟語”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隨意、不慎重、不莊重的言論或話語。它強調言語的輕率、不嚴謹,甚至帶有不負責任或敷衍的意味。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本義與核心釋義:
- 苟: 本義指草率、隨便、馬虎、不嚴肅。引申為不正當、不慎重、姑且、勉強等義。
- 語: 指說話、言論、話語。
- 苟語: 結合兩字,指輕率的言論、不慎重的話語、隨便說說的話。它描述的是一種言語态度,即說話時不加思考、不負責任、敷衍了事,或者言語内容本身缺乏根據、不夠莊重。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釋義,“苟語”指“隨便說的話;不審慎的言論”。
-
引申義與用法:
- 不負責任的言論: “苟語”常暗含說話者對所說話語缺乏責任感,可能信口開河或敷衍塞責。
- 缺乏根據的言論: 指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或缺乏事實依據的隨意談論。
- 不莊重、不嚴肅的言語: 在需要嚴肅認真的場合,使用輕佻或隨意的言辭可稱為“苟語”。
- 謙辭或自貶: 有時說話者會謙稱自己的話為“苟語”,表示自謙或認為所言不足為道(但此用法相對較少)。
-
語境與示例:
- 常出現在批評或自省語境中,用于指出言語的不當。
- 例如:“此乃一時苟語,不足為憑。”(意思是:這隻是一時隨便說的話,不能作為依據。)“君子慎言,不吐苟語。”(意思是:君子說話謹慎,不說輕率的話。)
-
與現代詞彙的聯繫:
- “苟語”的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信口開河”、“胡言亂語”、“隨便說說”、“不負責任的話”、“輕率之言”等短語有相似之處,但“苟語”更具書面語色彩和古雅意味。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對“苟語”一詞有明确收錄和釋義。
- 《辭源》(商務印書館): 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詞彙的大型辭書,《辭源》對“苟”字的詳盡釋義(包含草率、隨便義項)為理解“苟語”的構成和含義提供了堅實基礎。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專注于古代漢語詞彙的釋義和用法,對理解“苟語”這類古雅詞彙的具體語境和細微差别有重要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苟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苟語”由“苟”與“語”組合而成:
- 苟(gǒu):表示草率、隨便、不慎重(),如“苟且”“一絲不苟”等用法;
- 語:指言辭、話語。
組合後意為輕率、不負責任的言論,常指未經深思熟慮便隨意發表的觀點()。
二、使用場景與出處
-
經典文獻
- 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懷寵》:“士之議也,非苟語也”,強調君子與士人的言論應嚴謹,不可隨意()。
-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提到古人在喪期避免“苟語”,以防因輕率言辭忘記哀痛()。
-
現代用法
多用于批評他人言論輕浮或缺乏責任感,例如:“會議上他多次發表苟語,導緻讨論偏離主題”()。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妄言、信口開河、輕率之辭
- 反義詞:慎言、謹語、金玉良言
四、擴展知識
“苟”作為單字時,還可表示“暫且”(如“苟活”)或假設(如“苟非”),但“苟語”中僅取“草率”之義()。需注意語境中的具體含義區分。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不同詞典釋義,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埃霧按曲巴不得别所步态蒼狗趁貼觸射地質學東極冬珑窦徑端首媠謾黩劄娥眉月耳朵軟封底風颠風器高文歌仔戲廣覃關節炎鬼佬骨自歡待恢拓健捷較場驚悼進夥金雞獎金奁枯骨稅魁頭癞夫攔告連旬廪然簍子毛骨竦然馬牙消納履決踵溺音弄頰搦朽磨鈍清門瓊管散發披襟殺定舍經從權眚期食蘗水土保持通诰同事頭牲物極必返校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