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红衣炮的意思、红衣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红衣炮的解释

见“ 红夷炮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红衣炮是明末清初对欧洲传入的大型前装滑膛火炮的统称,其名称源于“红夷大炮”的民间俗称。“红衣”实为“红夷”的谐音讹传,原指荷兰人与葡萄牙人(明代称“红毛夷”),因炮身常涂防锈朱漆,故衍生出“红衣炮”这一名称并载入《明史》。该型火炮代表了17世纪东亚火器技术的巅峰,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历史渊源

1620年由徐光启通过澳门葡萄牙商人引进首批西洋火炮,崇祯三年(1630年)礼部侍郎徐光启主持仿制工程,建立专业化炮厂。清军入关后继承明制,于1645年设立“红衣火炮铸造局”,将此类火器列为八旗军制式装备。

技术规格

采用复合铸造工艺,炮身以青铜或铸铁整体浇铸,典型制式为: $$ L=3.2text{m} quad D=120text{mm} quad W=2000text{kg} $$ 有效射程可达500-1000米,配备实心弹、链弹、霰弹等多种弹药类型,其倍径设计(炮管长度与口径比)达到27:1的先进比例。

军事影响

1631年宁远之战中,明军使用11门红衣炮重创后金骑兵,此役促使皇太极建立专业火器部队。清康熙年间(1673-1681)平定三藩时,红衣炮承担80%以上的攻城任务,单次战役最大投放量达380门。

文献佐证

《明史·兵志》载:“大者长二丈余,重三千斤,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火器略说》(王韬,1880)详述其“膛线虽无,然以准星照门相校,命中倍于旧铳”的技术优势。

网络扩展解释

“红衣炮”是明清时期对欧洲前装滑膛加农炮的称呼,其解释如下:

1.名称来源

2.武器特性

3.历史作用

4.文化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技术参数或战例,可参考、5、7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陵琕琫兵戟残河餐霞饮液操履慈氏存视打草谷邓稼先迭金黄风德風紋凫浴梗碍裹夹花姑胡怜剪断简秀剿饷看台口误泐嵃敛色屏气燐乱梨雪隆庆窑鲁阳挥日忙乱麻织品门牀马道猛醒妙艺跑凌撇忘强本弱枝圈留趣承冗厌肉卷丧尽天良山洞上根大器善贾删简兽类讼牍素净太乐台中田间停滞不前頽景完刑无端生事无怪乌压压遐宣息交绝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