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創痍的意思、創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創痍的解釋

亦作“ 創夷 ”。1.創傷。《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 高帝 蒙霜露,沬風雨,赴矢石,野戰攻城,身被創痍,以為子孫成萬世之業,艱難危苦甚矣。”《三國志·吳志·程普傳》:“攻城野戰,身被創夷。”

(2).指受傷之人。《後漢書·袁譚傳》:“放兵鈔突,屠城殺吏,冤魂痛於幽冥,創痍被於草棘。”

(3).指戰禍造成的破壞。《史記·季布栾布列傳》:“于今創痍未瘳, 噲 又面諛,欲搖動天下。”《新唐書·馮盎傳》:“天下初定,創夷未復,大兵之餘,疫癘方作。” 王闿運 《胡公祠碑》:“創夷在側,兵革不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創痍(chuāng yí)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意蘊的詞語,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進行權威闡釋:

一、本義:創傷,傷口 指身體因外力作用(如刀劍、棍棒等)造成的破損或傷害。這是該詞最原始、最具體的含義。

來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明确将“創痍”釋義為“創傷”。該詞典由中國辭書出版社出版,是漢語詞彙研究最具權威性的工具書之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同樣收錄該詞,釋義為“傷口;創傷”,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是現代漢語規範使用的标準依據。

二、引申義:比喻遭受破壞或災難後的景象 此義項由本義引申而來,用以形容戰争、災害等重大破壞性事件後,呈現出的民生凋敝、滿目荒涼的悲慘景象。強調破壞的嚴重性和後果的慘烈。

來源依據:

此引申義在曆史文獻中廣泛使用。例如《史記·季布栾布列傳》中“于今創痍未瘳”即用此比喻義,描述戰亂後社會尚未恢複的凋敝狀态。

唐代杜甫《雷》詩:“故老仰面啼,瘡痍向誰訴?”中的“瘡痍”(同“創痍”)亦指戰亂後的民生疾苦。

《漢語大詞典》及《辭源》(商務印書館)均收錄此比喻義,釋義為“比喻災害或戰亂造成的破壞”。

“創痍”一詞兼具具體與抽象兩層核心含義,既指肉體上的傷口,更常用于象征戰争、災禍對社會經濟與人民生活的嚴重摧殘,是漢語中表達深重苦難與破壞的經典詞彙。其字形亦常寫作“瘡痍”,二者為異形詞關系,含義與用法完全相同。

網絡擴展解釋

“創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指身體或物體受到的創傷,如《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中描述高帝“身被創痍”,即身體受傷。
    部分文獻也寫作“創夷”,如《三國志·吳志·程普傳》提到“身被創夷”。

  2. 引申含義

    • 受傷的人:如《後漢書·袁譚傳》中“創痍被于草棘”,指戰亂中受傷的百姓。
    • 戰禍後的破壞景象:比喻社會或環境遭受劫難後的慘狀,如“滿目創痍”形容戰後城鄉的破敗。

二、用法與近義詞

三、讀音與出處

四、例句參考

  1. “當年魚米之鄉,在戰禍下變得滿目創痍。”
  2. “高帝身被創痍,為子孫奠定基業。”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用法,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靉靆保真汴京镳宮閉門羹壁塞誠謹徹貧吃不來吃量辭不達意丢魂丢魄發球俘隸高粹貢薦公羊學功澤構塼過來人和義吰吰烘然愰蕩寰極桦皮臉監考監榷稽逋集聚進敍拒違攔街立馬追駒龍鈎論贊木柴拿糖嫔妾跷生生洽足權衡利弊悛惕遶梁畬田受圖嗣臨司政素不相能讨關韬戢挺解刓渎萬人坑委曲無端遐沖詳肯遐徵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