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鸿隙陂的意思、鸿隙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鸿隙陂的解释

陂名。故址在今 河南 淮河 北 正阳 、 息县 间。跨 汝河 ,受 淮 北诸水,郡以为饶。 汉成帝 时, 关 东患水,陂溢为害, 翟方进 等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 东汉 邓晨 为 汝南 太守,修复旧陂,起塘四百馀里,灌田数千顷, 汝 土以饶。至 安帝 永初 三年,诏以陂假与贫民,自是遂废。 宋 秦观 《汝水涨溢说》:“《汉书》称 汝南 有 鸿隙陂 , 翟方进 为相始奏罢,郡人怨甚切。意 鸿隙陂 者,非特为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瀦水处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鸿隙陂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其名称和内涵可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历史文献作如下解释:

一、词源与字义解析

二、历史沿革

  1. 始建年代

    西汉初期(约公元前2世纪)由汝南郡守主持修建,具体创建者存疑(一说为翟方进)。

  2. 核心功能

    通过蓄积淮河支流水源,灌溉豫东南平原数千顷农田,兼具防洪调蓄作用。

  3. 废弃争议

    东汉初年(公元1世纪)丞相翟方进以“省堤防费”为由废陂,导致区域农业衰退(《汉书·翟方进传》载其“决去陂水”)。

三、地理范围

遗址位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至淮河以北地带,核心区涵盖:

四、文化影响

  1. 民生关联

    陂塘废弃后引发区域性饥荒,民间产生“翟方进破陂”的传说(见《风俗通义》)。

  2. 生态警示

    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兴废关乎民生”的典型案例,北宋苏轼曾引此论证水利重要性。

五、学术考据

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详辨“鸿隙陂”地理位置,纠正《水经注》记载偏差,确认其即汉代汝南“鸿郄陂”(“郄”通“隙”)。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
  3. 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注》(陈桥驿校释本)
  4. 范晔《后汉书·许杨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5. 《河南水利志》(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6. 苏轼《苏轼文集·奏淮南水利状》(孔凡礼点校本)
  7.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鸿隙陂”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作为古代水利工程(主要含义)

  1. 地理位置
    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息县一带,跨汝河流域,是汉代淮河流域的重要蓄水灌溉工程。其水系连通淮河与慎水,具有调节水量、防洪抗旱的功能。

  2. 历史沿革

    • 始建:具体时间不详,但西汉时期已存在。
    • 废止:西汉成帝时,因水患频发,丞相翟方进奏请废毁,导致当地失去灌溉之利,引发民怨。
    • 重建:东汉邓晨任汝南太守期间修复,扩建为“起塘四百余里,灌田数千顷”,使农业复兴。
  3. 功能与影响
    兼具蓄水灌溉、水产养殖(如菱芡、蒲鱼)及防洪调蓄作用,对当地经济民生至关重要。


二、文学中的比喻用法(较少见)

在部分文献中(如《左传》注疏),以“鸿隙陂”比喻事物差异悬殊,原句“鸿鹄陂有隙,可使引鱼”中,“鸿”指大雁,“隙”为缝隙,“陂”为水坑,引申为两者相隔甚远。但此用法在权威历史文献中较少出现。



“鸿隙陂”主要指汉代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其兴废反映了古代农业与自然灾害的治理历史。文学比喻用法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非主流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水经注》《汉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全计邦礼碑泪迸跳砭剂不丰不杀吃白眼绸缪牖户村村棒棒逮革当局德星电弧点题峒户黄瘅户伯贿免检测监寺郊祡积处记怀疾枯九故十亲沮湿揩背开中犒师夸父追日赖活老本旄节曚昽目镜年壮气锐签判窍诀请便穷口魌头求竈头不如求竈尾蚑行蠕动泉布先生软招神媪守神双勾束头私语俗恶速战泰极坦缓田月桑时涕泗交流佗背韦杜稳获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