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契書。《文獻通考·征榷六》:“﹝ 高宗 紹興 五年﹞初令諸州通判,印賣田宅契紙。”《紅樓夢》第一○五回:“房地契紙,家人文書,亦俱封裹。” 洪深 《劫後桃花·李家》:“不繳出契紙,他說我們是空言主張,毫無理由。”
“契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契紙指籤訂契約、合同等文書的紙張,是雙方達成協議并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文件。在古代和現代法律、商業活動中,契紙用于明确雙方權益和義務。
法律屬性
契紙不僅是書面記錄,更是法律效力的載體。例如,《文獻通考》記載南宋時期官府統一印制田宅契紙,以規範交易;《紅樓夢》中也提到“房地契紙”作為財産權屬證明。
曆史演變
最初指契約的物理載體,後衍生為契約本身的代稱,甚至成為成語,強調協議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具體案例,可參考《紅樓夢》等文獻。
契紙,通常指的是用作合同、協議等書寫的紙張。其主要作用是記錄雙方之間的約定,并作為證據。契紙也被用于一些官方文件的籤署和公證。
契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大」字的簡化形「厃」,表示立起來的土地;右邊是「丷」,表示結合、約定。契字共有7畫。
契紙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司寇》中,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契紙被廣泛用于土地交易、財産承繼等方面。
契紙的繁體字是「契紙」。
在古代,契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左邊的部分是「大」字,右邊則是一筆寫成的「刀」形。這個變化與契紙的含義有關,表示契紙通過刀割或刻畫來記錄和約定雙方的事項。
1. 他們在契紙上籤字,正式确認了土地的轉讓。
2. 根據契紙上的約定,他向對方支付了一筆巨額款項。
3. 這份契紙是我們之間的法律保障。
契約、契機、契稅、契合、契丹
合同、協議、公約、約定
廢約、違約、解約、取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