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干枯的湖泊。《管子·水地》:“故涸泽数百岁,谷之不徙,水之不絶者,生 庆忌 。”按, 庆忌 ,传说中的水妖。《韩非子·说林上》:“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蛇将徙。” 元 贡奎 《同朱克齐蒋教授游大梵寺》诗:“涸泽飢鹰恋,高空独雁飞。” 清 唐甄 《潜书·大命》:“鱼在江河,则忘其所为生;其在涸泽之中,则不得其所为生;以江河之水广,涸泽之水浅也。”
(2).将湖泊的水排干。《文子·上仁》:“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淮南子·主术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高诱 注:“涸泽,漉池也。”《广弘明集》卷十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礼佛唱导发愿文》:“焚林涸泽,走犬扬鹰,穷 郑 卫 之响,极甘旨之味。”
“涸泽”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两层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涸泽”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现象(如干枯的湖泊),也可引申为资源枯竭的警示。其出处涉及《管子》《孟子》《韩非子》等多部典籍,体现了古代对生态与资源的思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5等来源。
涸泽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指的是大湖、大河等水源全部干涸的状态,也可以用来比喻资源极度匮乏或某一领域完全缺乏人才等情况。
涸泽的部首是水字旁(氵),涸的笔画数是8,泽的笔画数是8。
涸泽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上》:“天时不济,咎德,吉。涸泽之情,燔柴蓻火。”其中的“涸泽之情”指的是人民生活十分贫困,资源匮乏,无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涸泽的繁体字为「澤」。
涸泽在古时的写法是「涸澤」,其中的「涸」表示消失、干涸,「澤」表示湖泽、水源。
1. 这个地区由于长期不下雨,河流已经涸泽而干。
2. 这个公司经营不善,已经资源涸泽。
涸泽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汇,例如:
1. 涸泽而渔:比喻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进行寻求谋取私利的行为。
2. 秋泽:指秋天的湖泽景色。
3. 滥竽充数:比喻为了应付某种需要而凑数,无真正实用价值。
涸泽的近义词是干涸、干枯,反义词是水泽丰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