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裡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内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拟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餘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注:“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顔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國何有焉?” 杜預 注:“言讨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諸 遊 ?” 楊伯峻 注:“言不必顧慮 遊氏 諸人。” 明 李贽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于《金6*瓶6*梅》了,又何有于《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注:“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注:“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何有漢語 快速查詢。
“何有”是古漢語中常見的疑問短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用法如下:
一、反問句式中的否定表達 在《論語·述而》中,孔子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此處“何有”意為“哪裡有”,通過反問形式強調“這些品德我都沒有做到”的謙遜态度。該用法常見于先秦典籍,與現代漢語“有什麼”形成古今語義差異。
二、結構助詞的特殊用法 《漢語大詞典》收錄“何有”作“賓語前置”結構時,“之”為結構助詞,如“何有于...”句式,相當于現代漢語“對于...來說有什麼”。如《左傳·僖公九年》“何有于諸遊?”即“對各位遊士來說有什麼困難”。
三、複合詞的引申義項 在唐宋詩詞中,“何有”逐漸凝固為複合疑問詞,可表達三種引申義:①表示否定(相當于“無”),如杜甫詩“浮雲何有鄉”;②表示疑問(相當于“哪裡有”),如白居易“帝鄉何有在雲端”;③表示反诘(相當于“豈有”),如李商隱“人間何有識方瞳”。
注:本文釋義參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相關條目。
“何有”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表達,其具體意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何有”的核心含義是“沒有什麼”或“沒有的事”,常用于否定或拒絕對方的疑問。例如在回答質疑時,可用“何有”直接表達否定态度。
二、反問語氣中的引申義 在不同語境下,“何有”通過反問可表達七種含義: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古漢語習語,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在解讀經典文獻時仍需特别注意其語境含義的多樣性。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其指向,例如《詩經·邶風》中“何有何亡”通過對比強調事物的有無關系。
可通過查字典網()或漢典()獲取更多古典例證。
冰川作用賓貢波士蟬蜩疇答辍翰竄官道階癫頭癫腦低勉短行對酌法眼宗沸鬧分甘同苦氛昏更嬴紅花鴻渥齁聲化形獲隴望蜀俴驷鏡裡觀花進麾極圈酒颠酒脯闿闡曠失泐布量珠凜凜柳絮才高漏液綸冊旅衣馬糊煤煙明理明主南苑内丁否極陽回千古一轍趫趫全日制三峰撒丫子勝概深見遠慮射亭事象提詞晚歲尾礦文郎涎漫謝塵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