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郑玄 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 崐山 何有?有瑶有珉。”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於何有哉?”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一:“意气倾人命,离隔復何有?”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怜惜、不爱重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 蒲 狄 乎!” 杨伯峻 注:“何有,古人习语,意义随所施而异,此谓心目中无之也。”《吕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国何有焉?” 杜预 注:“言讨家臣,无与国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瑶 何有焉?”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苟其人之恶,则於铭乎何有?”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顾虑、不在乎。《左传·昭公元年》:“ 吉 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诸 游 ?” 杨伯峻 注:“言不必顾虑 游氏 诸人。” 明 李贽 《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倘竟如此不净,则即使‘授受不亲’后来也就会‘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时便是一部《礼记》,也即等于《金6*瓶6*梅》了,又何有于《蕙的风》?”
(6).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得。《左传·僖公十五年》:“获 晋侯 ,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预 注:“何有犹何得。”
(7).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李善 注:“言诸品物以类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无?言其多也。”
(8).哪里有,岂有。 汉 张衡 《西京赋》:“泽虞是滥,何有春秋?”《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岁之水也,洪涛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与赋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何有汉语 快速查询。
“何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短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主要用法如下:
一、反问句式中的否定表达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此处“何有”意为“哪里有”,通过反问形式强调“这些品德我都没有做到”的谦逊态度。该用法常见于先秦典籍,与现代汉语“有什么”形成古今语义差异。
二、结构助词的特殊用法 《汉语大词典》收录“何有”作“宾语前置”结构时,“之”为结构助词,如“何有于...”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对于...来说有什么”。如《左传·僖公九年》“何有于诸游?”即“对各位游士来说有什么困难”。
三、复合词的引申义项 在唐宋诗词中,“何有”逐渐凝固为复合疑问词,可表达三种引申义:①表示否定(相当于“无”),如杜甫诗“浮云何有乡”;②表示疑问(相当于“哪里有”),如白居易“帝乡何有在云端”;③表示反诘(相当于“岂有”),如李商隐“人间何有识方瞳”。
注:本文释义参考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相关条目。
“何有”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汉语表达,其具体意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何有”的核心含义是“没有什么”或“没有的事”,常用于否定或拒绝对方的疑问。例如在回答质疑时,可用“何有”直接表达否定态度。
二、反问语气中的引申义 在不同语境下,“何有”通过反问可表达七种含义:
三、使用场景
四、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古汉语习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但在解读经典文献时仍需特别注意其语境含义的多样性。建议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其指向,例如《诗经·邶风》中“何有何亡”通过对比强调事物的有无关系。
可通过查字典网()或汉典()获取更多古典例证。
哀激按觞白头吟百凶胞波北面坌塺蔽固财神爷嗔恨车无退表车主船闸摧谢大将军黨邪陷正发露趺踝戤牌乖裂关陕鼓簧号啕欢言呼伦贝尔草原讲斤头较炳浇诡接缝杰丈夫积阶计议开火仓刻治朗朗上口乐方磊磈六根沦痡明昭昏蒙披衲萍浏醴起义钱粮师爷签助秋秋气晕麴院壬遁枘凿三明三十年老娘倒绷孩儿市舍收缩熟献添加屯云緼巡遐阐相星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