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的意思、河朔的详细解释
河朔的解释
(1).古代泛指 黄河 以北的地区。《书·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 河 朔。” 孔 传:“戊午渡 河 而誓,既誓而止於 河 之北。”《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袁绍 ﹞振一郡之卒,撮 冀州 之众,威震 河 朔,名重天下。” 清 李寅 《书邺侯传》诗:“但清 河 朔风尘易,欲扫宫庭枳棘难。” 郭沫若 《前茅·哀时古调四》:“ 河 朔 淮 西一宵尽,满池鹅鸭可成兵。”
(2).见“ 河朔饮 ”。
词语分解
- 河的解释 河 é 水道的通称:河道。河沟。河谷。河流。河滩。河沿。河鲜(供食用的新鲜河鱼、河虾等)。河港。河湾。河网。河运。内河。 特指中国黄河:河套。河防。 指“银河系”:天河。河汉。 笔画数:; 部首:氵
- 朔的解释 朔 ò 农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始:“皆从其朔”。 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朔气。朔土。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河朔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地理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分解与历史语境两个层面理解:
-
字义分解:
- 河:特指黄河。在古代文献中,“河”作为专名通常指黄河,如《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
- 朔:本义指北方。《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引申为北方,因月朔(新月)见于北方,或北方寒冷万物始苏。故“朔方”即指北方。在河流语境中,“朔”也指北岸,因河流北岸日照较少,较为阴寒。
-
词义综论:
- 地理方位:河朔最核心的含义是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而言,是以黄河为参照,其流向自西向东时,北岸的区域即称为“河朔”。这个区域大致涵盖今中国河北、山西、河南北部及内蒙古、辽宁部分地区,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地带。
- 历史行政区划:在特定历史时期,“河朔”曾作为行政区域的代称。例如:
- 汉代有时将黄河以北的郡国统称为“河朔”。
- 唐代中后期,“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即卢龙、成德、魏博)是位于黄河以北、具有高度自治权的藩镇,长期与唐中央政府对抗,“河朔”一词在此语境下特指这一区域及其桀骜难治的特性。
- 军事战略地位:由于地处中原北部边陲,河朔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也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北宋时期,河朔防线更是抵御辽、金南下的关键。
河朔一词,源于古代地理方位描述,核心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其内涵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丰富,既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承载了特定的历史、政治和军事意义,常用来指代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疆或特定行政区划(如唐代河朔三镇),并凸显该区域重要的战略地位。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2012).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权威词典释义)
- 许慎(撰), 段玉裁(注). (1981).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字源考释)
- 谭其骧 主编. (1982-1988).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 (历史地理范围界定)
- 司马光 等. (1084). 《资治通鉴》. (唐代河朔三镇历史记载)
- 顾祖禹. (清). 《读史方舆纪要》. (河朔军事战略地位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河朔”是古代对黄河北岸地区的泛称,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
基本定义
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多见于历史文献。例如《书经·泰誓中》记载“王次于河朔”,即周武王驻扎在黄河北岸。
-
历史与地理范围
-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周代,《三国志》中描述袁绍“威震河朔”,说明其军事影响力覆盖黄河以北。
- 狭义上,部分文献特指河套地区(今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因其战略地位重要;广义则泛指整个华北平原北部。
-
文化与文学引用
唐代诗人李寅、现代郭沫若等均在作品中提及“河朔”,如“但清河朔风尘易”等诗句,用以象征北方的战乱或风土。
-
相关延伸
“河朔饮”是古代典故,指代夏日避暑豪饮的习俗,但此用法较少见。
河朔的核心含义是黄河北岸区域,兼具地理、军事及文化意象。如需更详细文献考证,可参考《三国志》《书经》等古籍或汉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拜嘉百损黄抱兜鞭辔伯落长擦卓儿茶花赋诚服晨鸡崇丘愁魄创导蠢戾大俭定命论斗城访第防腐剂犯教犯境讽籀负惭歌行逛悠熇燥笺记交过捷捷集管继好计会鯨呿金陵春客卿连春灵芬木门内典甯封朴鲠钱店驱合麴王睿藻山陂梢书盛衰笙煖送汤唆使太仓稊米桃花雪拓书手微灭文笔武监黠虏相诒线缕械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