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帖括的意思、帖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帖括的解釋

1.唐制,明經科以帖經試士。把經文貼去若幹字,令應試者對答。後考生因帖經難記,乃總括經文編成歌訣,便于記誦應時,稱“帖括”。《新唐書·選舉志上》:“進士科起於 隋 大業 中,是時猶試策。 高宗 朝, 劉思立 加進士雜文,明經填帖,故為進士者皆誦當代之文,而不通經史,明經者但記帖括。”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夾帶懷挾》:“如古所謂帖括者,則又僅可資誦習,而於文義多緻面牆。”

2.比喻迂腐不切時用之言。《明史·熊廷弼傳》:“疆埸事,當聽疆埸自為之,何用拾帖括語,徒亂人意,一不從,輒怫然怒哉!”

3.泛指科舉應試文章。 明 清 時亦用指八股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和尚》:“ 金 又買異姓兒,私子之。延儒師,教帖括業。”《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論 餘大先生 的舉業,雖不是時下的惡習,他要學國初帖括的排場,卻也不是中和之業。” 清 黃遵憲 《罷美國留學生》詩:“應制臺閣體,和聲帖括詩。” 魯迅 《華蓋集續編·學界的三魂》:“ 宋 重理學而有高帽破靴, 清 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帖括”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與古代科舉考試相關,其含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1.科舉考試方法

唐代明經科考試中,考生需通過“帖經”測試,即考官将經文部分内容遮蓋,要求考生填寫缺失内容。由于難度大,考生将經文編成歌訣或口訣以便記憶,這種應試技巧被稱為“帖括”。例如《新唐書·選舉志》提到“明經者但記帖括”,說明其已成為應試的主要方式。

2.泛指科舉應試文章

隨着科舉制度發展,“帖括”逐漸代指所有應試文章。明清時期甚至特指八股文。《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國初帖括”即指科舉文體。

3.比喻迂腐言論

在部分文獻中,“帖括”被引申為脫離實際、迂腐守舊的言論。如《明史》批評某些官員“拾帖括語”,即諷刺其言論空洞無用。

補充說明

總結來看,“帖括”核心含義圍繞科舉制度演變,既反映古代教育應試化的特點,也承載了對僵化文風的批判。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帖括的意思

帖括(tiē kuò)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安撫、慰問”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帖括的部首是“巾”(jīn)和“勹”(bāo),總計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帖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地官司業》中的記載,意為“安慰服帖”。繁體形式為「貼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帖括的格式為「貼廓」,其中的“貼”指的是服帖,柔順。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例句

1. 在他困難的時候,朋友給予了他很多的帖括和鼓勵。

2. 師長們對正在學習的學生們常常給予帖括,鼓勵他們繼續努力。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帖子、帖書、括號、括弧、括撲。

近義詞:安撫、慰問、慰勞、勸慰。

反義詞:責罵、指責、訓斥、斥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