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名精的子实。中医入药,治蛔虫病和蛲虫病。 唐 孟郊 《怀南岳隐士》诗之二:“枫梩搘酒瓮,鹤蝨落琴牀。”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按地菘即天名精,盖其叶似菘,又似名精,故有二名。鹤蝨即其实也。”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卷上:“余 正德 辛未春,与 张尧臣 游 虎邱 竹楼禪房,酒半, 尧臣 留句壁间,余亦和之,有‘松竹阴中鹤蝨堕,翠微深处僧房开。’”
鹤虱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其词意解释及药用特性如下:
鹤虱是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采收后晒干入药。别名包括北鹤虱、鹄虱、鬼虱等。另有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果实称“南鹤虱”,但北鹤虱为《中国药典》正品。
果实呈细小圆柱状,长3-4毫米,表面黄褐色,具纵棱,顶端有灰白色圆环,气特异,味微苦。主产于河南、山西、甘肃等地。
因含毒性成分,需严格按剂量使用,过量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孕妇及体弱者慎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炮制方法或现代药理研究,可参考《中国药典》或权威中医药文献。
鹤虱是指一种寄生在鸟类身上的寄生虫,它的身体形状像虱子,有很多的脚,常常寄生在鹤类和其他水禽身上,吸取它们的血液。
鹤虱的部首是鸟(鸟字旁),它的拼音是he4 shi1。鹤虱的总笔画数为14。
鹤虱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简单,鹤指的是鸟类中的一种大型鸟类,虱则是指寄生在鸟兽体上的寄生虫,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鹤虱”这个词。
鹤虱的繁体字为「鶴虱」。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在古时候,人们常常用「鶴蝨」来代替现代的「鹤虱」。
1. 那只鹤身上长满了鹤虱。
2. 小鸟因为身上长了鹤虱而不停地抓痒。
鹤病、虱子、寄生等。
寄生虫、虱螨。
宿主、寄生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