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gh sounding words;tall talk;hombast] 聲調或口吻太高。比喻說話不着邊際、脫離實際,吹牛皮
他這個就愛唱高調
謂調弦使緊,發出高音。《文選·馬融<長笛賦>》:“若絙瑟促柱,號鐘高調。” 劉良 注:“絙,急絃也。號鐘,琴名。言竹聲如急瑟促柱、鳴琴高調也。” 唐 白居易 《夜招晦叔》詩:“高調 秦 筝一兩弄,小花蠻榼二三升。”
(1).高雅的曲調。 唐 駱賓王 《和道士閨情詩啟》:“俯屈高調,聊同《下裡》。” 宋 梅堯臣 《寄題郢州白雪樓》詩:“始唱千人和,再唱百人逐,至此和者才數人,乃知高調難隨俗。” 明 何景明 《雪中簡賈長教》詩:“知君 郢中 曲,高調和人稀。”
(2).指詩文的高格調。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五:“見其畫筆高妙,直逼 雲林 ,詩亦 唐 人高調。”
(3).指高尚的品格。 明 皇甫汸 《過武城言子祠作》詩:“誰謂千載殊,可以同高調。”
(4).提高調門;強調。 郭沫若 《斷斷集·社會發展階段之再認識》:“隻是無批判地根據着舊材料的舊有解釋,以作 中國 社會史的研究而高調着 中國 的特異性,這一種根木的謬誤是應該徹底清算的。”
(5).比喻脫離實際或不去實行的論調。 陶行知 《社會大學頌》:“為老百姓造福,不靠高調唱得響。”
“高調”一詞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字面解釋
指聲調或口吻較高,最初用于描述音樂演奏中的音高或弦樂調緊後發出的高音(如《長笛賦》中“號鐘高調”的記載)。
比喻義
常指脫離實際、不切實際的言論或行為,含貶義。例如“唱高調”形容人空談理想卻缺乏行動,如“他總愛唱高調,卻從未落實計劃”。
行為風格
表示張揚、刻意放大自身優勢的态度,與“低調”相對。例如高調炫耀財富或成就,可能引發他人反感。
藝術領域
在攝影中,“高調”指以淺色為主體的畫面,營造淡雅明亮的視覺效果,需通過均勻照明減少陰影。
社會評價
高調行為在不同場景下有雙重性:商業宣傳中可吸引關注(積極),但過度張揚可能被視為浮誇(消極)。
對應英文為high-profile 或flashy,如“high-profile event”(高調活動)。
“高調”一詞涵蓋聲調、言論、行為風格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其褒貶。適當的高調可增強影響力,但過度則易適得其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