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舊的紙币。因用久鈔面字迹模糊,故稱。《元典章·戶部六·昏鈔》:“其倒下昏鈔必須燒燬者,蓋為昏鈔不堪行使,故使訖退印,每季入爐燒毀。” 元 劉緻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昏鈔早先除了四兩。”《明史·食貨志五》:“以鈔用久昏爛,立倒鈔法,令所在置行用庫,許軍民商賈以昏鈔納庫易新鈔。”參閱《續文獻通考·錢币》。
“昏鈔”是漢語中一個曆史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指破舊的紙币,特指因長期流通導緻字迹模糊、難以辨認的舊鈔。該詞由“昏”(模糊)和“鈔”(紙币)組合而成,常見于元、明時期文獻。
元代管理
元代《元典章·戶部六·昏鈔》規定,昏鈔需定期銷毀:“每季入爐燒毀”,并提到兌換時可能扣除損耗(如“昏鈔早先除了四兩”)。
明代倒鈔法
明代設立“行用庫”,允許民衆用昏鈔兌換新鈔,如《明史·食貨志五》記載:“以鈔用久昏爛,立倒鈔法”。
如今“昏鈔”一詞已不常用,但類似概念仍存在于貨币管理中(如殘損人民币回收制度)。
《昏鈔》這個詞是指糊塗、昏昧的錢。它的拆分部首為钅(金字旁)和昏(聲旁),共10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貨币質料大多為金屬,如銅、銀、金等。而有些銅錢在一段時間後,雖然外觀上沒有明顯的問題,但内部的材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如銅錢内部透空凹凸不平,質量鏽蝕變低等。此時,這些銅錢便無法流通,人們将其稱為“昏鈔”,用以表示這些錢已經崩潰、不適合使用。
在繁體字中,昏鈔的寫法為「昏朝」,也是通過組合昏和朝兩個字形成。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一些字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朝字的舊寫為「朝辰食時」,即一個上半部分為辰,下半部分為食,中間再加一點。而昏字則由「日曰」組成,表示一天快要結束的時候。
以下是一些使用昏鈔的例句:
1. 他欺騙了那些人,用的是一堆昏鈔。
2. 不要隨便接受昏鈔,要對自己的財務負責。
組詞:昏昏欲睡、昏沉、糊塗、昏迷、昏暗。
近義詞:糊塗錢、廢鈔、荒廢貨币。
反義詞:真鈔、正常流通貨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