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本为 寒国 宗族,辅 寒国 君 伯明氏 ,被废弃。 后羿 夺 帝相 位以代 夏 ,号 有穷 ,任 浞 为相。 浞 杀 羿 自立。后 夏 遗臣 靡 辅 帝相 子 少康 灭 浞 。寒,也写作“韩”。参阅《左传·襄公四年》。
“寒浞”是中国上古夏朝时期的争议性历史人物,其事迹主要见于《左传》等古籍记载。以下是综合文献的详细解释:
身份背景
寒浞(别称韩浞)姓妘,出生于伯明氏部落(今山东潍坊寒亭区)。他最初辅佐寒国君主,后成为有穷氏首领后羿的宰相,在夏朝权力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篡位过程
后羿篡夺夏王“相”的帝位后,寒浞逐渐掌握实权。据《左传》记载,他趁后羿外出狩猎时发动政变,杀害后羿并自立为王,终结了“后羿代夏”的统治阶段。
统治与结局
掌权后,寒浞立儿子浇、豷为继承人,并对夏朝遗族展开迫害。最终夏王“相”之子少康联合有鬲氏等势力,通过“少康中兴”复国,诛杀寒浞及其子嗣,恢复夏朝正统。
历史评价
寒浞常被视为权谋篡位的反面典型,但亦有观点认为他反映了夏朝早期的部落权力博弈。其统治虽短暂,却成为夏朝“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重要过渡环节。
文献依据
主要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四年》,后世《帝王世纪》等文献亦有补充。由于年代久远,部分细节存在传说色彩。
《寒浞》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寒冷而清澈的水。它常用来形容天冷时,水流清澈透明的景象。
根据《康熙字典》,《寒浞》的拆分部首是「冫」和「水」,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是3画和8画。
《寒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夏官司马》:“水冷曰寒。水洁曰浞”。它的意义在历史上经过演变,而形成了现今的含义。
《寒浞》的繁体字为「寒濁」,以「濁」代替了「浞」的部分,但意思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在古代,「寒浞」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它仍然是由「寒」和「浞」两个字组成,只是书写方式可能有所变化。
1. 冬天的小溪寒浞清澈,仿佛一条银色的丝带。
2. 这个水井的水十分寒浞,清新得让人心旷神怡。
1. 寒冽:寒冷而刺骨。
2. 寒风:寒冷的风。
1. 寒冷:天气冷。
2. 清澈:透明纯净。
1. 热浊:热而混浊。
2. 沸腾:水温度上升至沸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