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寒碪 ”。指寒秋的搗衣聲。砧,搗衣石。詩詞中常用以描寫秋景的冷落蕭條。 唐 沉佺期 《古意呈補阙喬知之》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 遼陽 。” 唐 李賀 《龍夜吟》:“寒碪能擣百尺練,粉淚凝珠滴紅線。” 南唐 李煜 《搗練子令》詞:“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水浒傳》第二一回:“譙樓禁鼓,一更未盡一更催;别院寒砧,千搗将殘千搗起。”
“寒砧”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具體解釋如下:
“寒砧”指深秋寒風中的搗衣聲,其中“砧”是搗衣石。該詞常用來渲染秋景的蕭瑟氛圍,表達離愁、征人思鄉等情感。
異體寫作"寒碪",多見于詩詞格律需要調整字形的情況。該詞現已罕用于現代漢語,主要作為文學鑒賞術語存在。
如需更詳盡的詩詞例證,可參考《全唐詩》《宋詞鑒賞辭典》等典籍。
寒砧(hán zhēn)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冷寒的敲擊聲。它的拆分部首是“寸”和“石”,分别表示量詞和實物。寒砧的總筆畫數為15。
寒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史記·楚漢相争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寒砧響于風”,用來形容軍隊行軍過夜時,打破寒冷沉寂的場景。
在繁體字中,寒砧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寒砧”。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寒字寫作“冼”,砧字寫作“磚”。這些變化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部分。
以下是關于寒砧的一些例句:
一些與寒砧相關的組詞包括:寒冷、寒氣、砧闆、砧子等。
與寒砧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寒鴉、寒人、寒冷等。
與寒砧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溫暖、熾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