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reat merit]∶大功業,大功勞
(2) [extraordinary service]∶獎勵用語
記大功一次
(1).大功業,大功勞。《書·大诰》:“敷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唐 韓愈 《論捕賊行賞表》:“自古以來,未有不信其言而能有大功者,亦未有不費少財而能收大利者也。” 周6*恩6*來 《在延安各界舉行的“雙十二”紀念會上的講演》:“我們要求立即釋放 張 楊 兩将軍,他們是有大功于抗戰事業的。”
(2).獎勵用語。如:記大功一次。
(3).喪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較齊衰稍細,較小功為粗,故稱大功。舊時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衆孫、衆子婦、侄婦等之喪,都服大功。已婚女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喪,也服大功。參閱《儀禮·喪服》、《清通典·禮服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大功漢語 快速查詢。
大功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釋義可歸納為以下四層:
一、基本釋義 指重大的功勳或功業,多用于形容對國家、社會有突出貢獻的事迹。《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顯著而偉大的功績",強調功績的規模與影響範圍。
二、引申義項
三、詞源流變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周官》"功崇惟志",東漢鄭玄注疏時明确"大功謂安邦定國之業",明清時期詞義擴展至禮儀制度領域。
四、文化内涵 在儒家典籍中常與"社稷"形成對應關系,《禮記·中庸》提出"大功受大邑"的賞罰原則,體現古代功勳制度與倫理價值的深度綁定。現代漢語多保留其褒揚性語義特征,常見于表彰性文書及曆史評述場景。
關于“大功”的詳細解釋如下:
“大功”指重大的功績或功勞,強調成就的顯著性和影響力。其核心由“大”(重大)和“功”(功績)構成,常用于描述對國家、集體或個人有重大貢獻的行為。
在古代喪服制度中,“大功”屬于五服第三等,服期九月,用于堂兄弟、未婚堂姊妹等親屬的喪禮,以熟麻布為材質,體現宗法等級。現代此用法已淡化。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代喪服制度或具體典故,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考據。
暗滴百功邶詩别屯嬖昵波斯灣財殚力痡程頓臣禮趩趩重來郭伋船舶國籍從逆禫服道陌大阙斷纖笃速風行革偃風政虹絲幻士徽識會堂昏慘剌家夥點腳碓架聳集部碣文酒入舌出糠秕客遊潰不成軍流淌路台面如凝脂屏風誤點謙卑趄趄杞柟蝤蛴頸欺隱七珍全免山礬社會笙竽霜白耍俏帑庫同出一轍托架瓦窰握靈蛇之珠涴漫無聞先天鮮豔奪目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