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寒碪 ”。指寒秋的捣衣声。砧,捣衣石。诗词中常用以描写秋景的冷落萧条。 唐 沉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 辽阳 。” 唐 李贺 《龙夜吟》:“寒碪能擣百尺练,粉泪凝珠滴红线。” 南唐 李煜 《捣练子令》词:“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水浒传》第二一回:“譙楼禁鼓,一更未尽一更催;别院寒砧,千捣将残千捣起。”
“寒砧”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具体解释如下:
“寒砧”指深秋寒风中的捣衣声,其中“砧”是捣衣石。该词常用来渲染秋景的萧瑟氛围,表达离愁、征人思乡等情感。
异体写作"寒碪",多见于诗词格律需要调整字形的情况。该词现已罕用于现代汉语,主要作为文学鉴赏术语存在。
如需更详尽的诗词例证,可参考《全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等典籍。
寒砧(hán zhēn)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冷寒的敲击声。它的拆分部首是“寸”和“石”,分别表示量词和实物。寒砧的总笔画数为15。
寒砧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在《史记·楚汉相争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寒砧响于风”,用来形容军队行军过夜时,打破寒冷沉寂的场景。
在繁体字中,寒砧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寒砧”。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寒字写作“冼”,砧字写作“砖”。这些变化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部分。
以下是关于寒砧的一些例句:
一些与寒砧相关的组词包括:寒冷、寒气、砧板、砧子等。
与寒砧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寒鸦、寒人、寒冷等。
与寒砧意思相反的词语有:温暖、炽热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