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寒秋的雜草。 唐 皇甫曾 《送鄭秀才貢舉》詩:“晚色寒蕪遠,秋聲候雁多。” 宋 王安石 《宿雨》詩:“緑攪寒蕪出,紅争暖樹歸。”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沉胎簪詩》:“一椽遺宅殁寒蕪,瀾息波平井已枯。”
“寒蕪”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án wú,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指寒秋時節的雜草,多用于描繪秋冬蕭瑟、荒涼的景象。例如唐代皇甫曾的詩句“晚色寒蕪遠,秋聲候雁多”,以及宋代王安石的“綠攪寒蕪出,紅争暖樹歸”,均以“寒蕪”渲染季節的寂寥感。
字義分解
文學與意境
該詞常見于古典詩詞,通過“寒”與“蕪”的意象疊加,強化秋冬季草木凋零、天地蒼茫的意境,如清代陸以湉詩中“一椽遺宅殁寒蕪”便以此烘托凄涼氛圍。
擴展說明
部分文獻将“寒蕪”注音為ㄏㄢˊ ㄨˊ,繁體寫作“寒蕪”,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創作或古籍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句出處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古典詩詞集或權威漢語詞典。
寒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冷落凋零、荒廢荒蕪。形容事物不受關注、被遺忘、變得冷清。
寒蕪的部首是「⺡」,共有10畫。
「寒蕪」一詞最早見于《列子·王梁智》,形容草木凋敝、景物寒涼。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以簡體字形式收錄的,沒有對應的繁體字。
寒蕪的古時寫法是「寒蕪」,「蕪」與「蕪」為意義相近的詞,都指草木茂盛、荒蕪的樣子。兩字的意思相似,但使用頻率和常用程度不盡相同。
1. 這個被遺棄的工廠已經變成了一片寒蕪之地。
2. 戰争過後,那個曾經繁華的城市變得寒蕪荒涼。
3. 這個被解散的組織隻剩下了寒蕪的殘局。
組詞:寒蕭、寒清、寒涼、荒廢、蕭索。
近義詞:冷落、冷清、荒蕪。
反義詞:繁華、熱鬧、繁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