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跼踖的意思、跼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跼踖的解釋

1.急促。《醫宗金鑒·張仲景<傷寒論·太陽上>》“脈促胸滿”集注引 沉明宗 曰:“若脈促胸滿而微惡寒,乃虛而跼踖,陽氣欲脫,又非陽實之比,所以加附子固護真陽也。”

2.忙亂。 清 薛雪 《一瓢詩話》:“又如借本經營,原非己物,終歲紜紜,徒見跼踖。”

3.惶恐。 明 劉元卿 《賢奕編·家閑》:“自 文惠公 既登将相,兩兄弟亦為大官,而其父 秦公 是時尚無恙,每 秦公 與客坐,則 文惠公 兄弟左右侍立,坐客跼踖不安求去。 秦公 笑曰:‘此兒子輩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跼踖(jú jí)是漢語中一個形容行為拘謹、恭敬不安的疊韻聯綿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釋義與用法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恭敬而不安貌

    形容因敬畏或謙卑而顯得拘束、局促的狀态。

    典籍例證:

    《禮記·曲禮上》載“跼踖如也”,描述君子行走時恭敬謹慎的姿态。

    《論語·鄉黨》中“君在,跼踖如也”,刻畫孔子面見國君時莊重不安的神情。

  2. 形容畏縮恐懼

    引申為因惶恐而退縮不前。

    文獻用例:

    漢代王逸《楚辭章句》注《九歎·憂苦》“跼踖于寒門”為“蜷縮不敢舒展”之态。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三、經典書證

  1. 《詩經·小雅·正月》

    “謂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踖。”

    以“跼踖”狀寫敬畏天地、謹小慎微之态(毛傳注。

  2. 《後漢書·秦彭傳》

    “每于公卿論議,常跼踖恭敬。”

    描述臣子在朝堂中謙恭自持的儀态。

四、近義詞辨析

五、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現多用于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刻畫古雅語境,如:“他跼踖立于堂下,不敢仰視。” 日常表達可替換為“局促”“拘謹”等通俗詞彙。


參考典籍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4. 《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整理本)
  5.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跼踖”可能是“踧踖”的誤寫。 中記載的“踧踖”一詞指恭敬而局促不安的樣子,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cù jí(“踧”讀第四聲,“踖”讀第二聲)

釋義:

  1. 恭敬謹慎:形容行禮時步伐小而恭敬的姿态,如《論語·鄉黨》中“複其位,踧踖如也”。
  2. 局促不安:引申為因緊張或畏懼而表現出的拘束狀态,如《後漢書》描述的“黃門從官驺蹋踧蕃”。

延伸用法:

若您需要更多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相關詞語辨析,可以補充說明具體語境,我将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暗樓子般般備誡邊憂常心晨雞敕躬傳為笑柄垂念叢玉道師動撼短小耳擇诽訾鳳轎汾葵甘敗下風扞禦過謬灰戮佳公子焦黃腳手解鬥解折精銀金尊集矢之的酒釀捐位軍備炕牀款段樂行憂違良佐練師流寓鑼鼓點兒沒搭煞民綱遷安期冀輕碧日曜賞重深伏升元帖聖主垂衣使才時彥試邑水答餅說滿踏青微介吻創文統笑酒窩心煩意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