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閱查檢。《北史·文苑傳·李文博》:“特為吏部侍郎 薛道衡 所知,恒令在廳事帷中,披檢書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政教善事,即抄撰記録。”
“披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可作以下解釋:
“披檢”由“披”(展開、翻閱)和“檢”(查核、審查)組合而成,意為展開并仔細檢查,尤其指對物品、文獻或人員的系統性查驗。其動作既包含“打開”的物理行為,也強調“審查”的細緻過程。
在古籍中,“披檢”多用于描述翻閱查檢書籍或文書的行為。例如《北史·文苑傳·李文博》記載:“恒令在廳事帷中,披檢書史”,指李文博受命在帷帳中翻閱史書典籍,并記錄政教善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曆史語境或成語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查閱”“審查”“核查”等替代詞彙。
《披檢》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用于形容官員被檢查或審查的過程。它表示被人質疑和審查的情況,披露出個人或機構的問題或錯誤,通常指被嚴格監察或調查。
《披檢》由“手”和“扌”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手”為上部,表示手及與手有關的事物;“扌”為下部,表示手的動作。
“披檢”的筆畫總共為12畫。
《披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場環境。在古時候,官員被上級或其他機構盤查和稽查時,通常需要披露自己的財産和行為,以接受審查。因此,“披檢”一詞逐漸形成,并沿用至今。
在繁體字中,“披檢”保持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沒有任何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有所變化,不同于現代字體的形式。然而,“披檢”這個詞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即由“手”和“扌”兩個部首組成,字形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突然被上級披檢,被迫交代了自己的過失。
2. 由于公司的財務問題,董事長正在接受披檢。
3. 這個官員因為涉嫌貪污,正在接受披檢,以證明自己的清白。
組詞:披露、披薩、檢查、檢視
近義詞:稽查、審查、查問
反義詞:信任、放行、相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