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裲裆的意思、裲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裲裆的解释

[waistcoat] 古代指背心

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释名·释衣服》

详细解释

(1).古代的一种长度仅至腰而不及于下,且只蔽胸背的上衣。形似今之背心。军士穿的称裲裆甲。一般人穿的称裲裆衫。《释名·释衣服》:“裲襠,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因以名之也。” 王先谦 疏证补:“案即 唐 宋 时之半背,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之义也。”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有一妇人,青衫素裲襠,日以二钱市粥。”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三章:“一团乳白色的雾气掠过面前,使他们看不清这十名骑兵的裲裆上有一个什么字儿,只能断定他们决不是前来挑战。”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第四节。参见“ 两当 ”、“ 两当鎧 ”。

(2).即兜肚。《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元年》:“ 攸之 有素书十数行,常韜在裲襠角,云是 明帝 与己约誓。” 胡三省 注:“《博雅》曰:‘裲襠谓之袹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裲裆(liǎng dāng)是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一种代表性衣物,其名称与形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演变、形制特点及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


一、汉语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

裲裆(liǎng dāng):古代的一种背心式服装,通常无袖,前后两片,肩部以带相连。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75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辞源》进一步补充:

其名源于“两当”,意为遮蔽前胸与后背,形制类似现代马甲。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456页(商务印书馆,2015年)。


二、历史演变与形制特点

  1. 起源与演变

    • 汉代:初为女性内衣,后逐渐外穿。
    • 魏晋南北朝:成为男女通用外衣,常见于武士装束(如“裲裆甲”)。
    • 唐代:纳入宫廷礼制,《新唐书·车服志》载“皇后服裲裆,以朱罗为之”。

      来源: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28页。

  2. 结构特征

    • 前后分片:前片护胸,后片护背,以革带或布带系于肩、腋。
    • 材质多样:平民用布帛,贵族饰锦绣,武士则以金属片缀成铠甲。

      来源: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102页。


三、文化内涵与文献记载


四、考古实物佐证

新疆尼雅遗址出土汉代“菱纹锦裲裆”(图1),以红绢为面,菱纹织锦镶边,证实其“无袖、对襟”形制。

来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雅遗址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98年),图版37。


裲裆作为汉唐服饰的重要类型,兼具实用性与礼制意义,其名称与形制反映了古代“以物象形”的造物智慧。从内衣到外服、从常装到铠甲的功能演变,亦映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网络扩展解释

裲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服饰,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形制

裲裆是一种形似现代背心的上衣,仅覆盖胸背部位,长度至腰部,前后各有一片布料,通过肩带连接。其名称源于《释名·释衣服》记载:“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这种服饰男女皆可穿着,材质多为布帛,部分女性款式会装饰刺绣。

二、历史背景与用途

  1. 盛行时期: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见于壁画、陶俑等文物中,如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采桑图》描绘了穿裲裆的孩童。
  2. 军事与日常用途:
    • 裲裆甲:士兵穿着,作为轻便护具;
    • 裲裆衫:普通人日常穿着,有夹层或填充棉絮的款式。

三、演变与文化意义

四、其他释义

部分文献提到裲裆也可指“兜肚”(类似肚兜的内衣),但这一含义的使用范围较窄,主要定义仍以背心式上衣为主。


裲裆是中国古代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服饰,其形制简洁实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与生活风貌。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释名·释衣服》原文或相关服饰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哀思如潮百年诗柏子塔鞞芾踣鹿鸧鸧漕米长道绸舞床上叠床醇雅慈训得意之色断机都亭風雷火炮伏腊龟货行政区划黄马袿浣花溪豁喇喇贾虎荀龙江心计白当黑吉呵德尽物腒腊魁父烈妇岭峤梨条六监隆干濛汗冥暗莫或木砻男扮女装疟鬼佞谀浦口箝口侵掠穷涯棋眼铨除荏染软香温玉少正水洼嗣虐胎诲同贺铜权皖南事变无所施其技校益席不暇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