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樂極則悲 ”。 前蜀 遠國 《傷廢國》詩:“樂極悲來數有涯,歌聲纔歇便興嗟。” 元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上:“ 晁文元 《隨因紀述》雲: 晉 右将軍 王羲之 ,器宇詞翰,三者俱優,而所作會於 蘭亭 曲水序,有樂極悲來嗟悼之意。”《二刻拍案驚奇》卷六:“誰料樂極悲來!快活不上一年,撞着 元 政失綱,四方盜起。”
“樂極悲來”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è jí bēi lái,其核心含義是快樂到極點時,往往會轉而發生悲傷的事,體現了事物發展到極緻後向對立面轉化的哲理。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指人在極度歡樂之後,可能因過度放縱或環境變化而遭遇不幸或悲傷,強調物極必反的規律。例如《雲笈七籤》提到“樂極悲來,物盛則衰”,說明盛衰交替是自然常理。
近義詞
“樂極生悲”“物極必反”,均表達類似概念。
最早記載
出自宋代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八十三:“虧盈盛衰,物之常理……樂極悲來,物盛則衰。”。
文學應用
語法結構
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常用于總結性語句,如:“誰知樂極悲來,他因過度慶祝釀成大禍。”
使用場景
哲學内涵
該成語體現了道家“物極必反”思想,與《周易》中“日中則昃,月盈則食”的辯證觀相通。
文化啟示
提醒人們保持適度,避免因過度追求享樂而忽視潛在危機,契合儒家“中庸”理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雲笈七籤》《二刻拍案驚奇》等作品。
樂極悲來(lè jí bēi lái)這個詞是由兩個成語搭配組成的,分别是“樂極生悲”和“悲極生樂”。它的意思是當人們過度歡樂時,往往會隨之而來的是悲傷或不幸。
樂極悲來的字可以拆分為:
樂極悲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其中寫道:“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這裡的“樂極悲來”用來表達美好事物過渡到悲傷的情感。
樂極悲來在繁體字中寫作「樂極悲來」。
在古時候,樂極悲來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字形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來”字部分,古代使用的是“來”字的寫法。
以下是樂極悲來的例句:
樂極悲來的近義詞可以是“喜之必及憂”,反義詞可以是“悲中有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