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國 魏 曹操 小名 阿瞞 ,後人稱“老瞞”。 宋 蘇轼 《甘露寺》詩:“一談收猘子,再説走 老瞞 。” 金 元好問 《銅雀台瓦硯》詩:“千年不作鴛鴦去,喚得書生笑 老瞞 。” 明 李贽 《強臣論》:“吾以是觀之,使 老瞞 不遭 漢獻 。豈少一匡之勳歟?”
(2).舊時 浙 東對喜娘之稱。 章炳麟 《新方言·釋親屬》:“ 紹興 謂樂戶賤嫗為人昏禮時,扶掖新婦者為老瞞。‘瞞’亦‘蠻’也。”
“老瞞”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地域文化:
對曹操的别稱
主要源于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名“阿瞞”,後人以“老瞞”代指他,帶有一定戲谑或不敬的意味。例如:
舊時浙東對喜娘的稱呼
這一用法較為地方化,指婚禮中協助新娘的婦女。章炳麟在《新方言》中提到:“紹興謂樂戶賤妪為人昏禮時,扶掖新婦者為老瞞”,說明該詞帶有方言色彩。
其他争議性解釋
個别資料(如)将“老瞞”解釋為“老實可靠”,但此義項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或現代衍生用法,需謹慎對待。
該詞核心含義集中于曆史人物指代和地域習俗,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對于曹操的稱呼,多出現在古典詩文或民間文學中;而作為喜娘的含義則具有明顯的地域局限性。
老瞞是一個漢語詞語,由“老”和“瞞”兩個字組成。
“老”字的部首是“老字頭”,它有兩個筆畫。
“瞞”字的部首是“目字旁”,它有十五個筆畫。
老瞞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該詞最初的意思是指老年人中的糊塗鬼,形容人老了思維不清晰,容易犯迷糊。後來衍生出指一個人說謊或隱瞞事實的行為。現在,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某個人故意隱瞞真相,不講真話,蒙騙他人。
在繁體字中,老瞞的寫法為「老瞞」。
在古代,老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我無法為你提供确切的古代寫法,因為在古代漢字有不同的字形和書寫規範。
1. 他老瞞我們,不敢說出真相。
2. 不要老瞞我,實話實說。
老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構成新的詞語,例如:
老瞞人心、老瞞衆人、瞞天過海。
老瞞的近義詞包括:隱瞞、掩飾、欺騙。
老瞞的反義詞為:坦白、誠實、透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