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耍嘴皮子。《三國志·吳志·潘濬傳》“拜 濬 輔軍中郎将” 裴松之 注引《江表傳》:“ 權 曰:‘卿何以輕之?’ 濬 曰:‘ 伷 ( 樊伷 )是 南陽 舊姓,頗能弄唇吻,而實無才略。’”
"弄唇吻"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巧言詭辯或花言巧語來迷惑、說服他人,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的詳細解釋:
玩弄言辭,詭辯欺人
指刻意運用語言技巧(如詭辯、修飾言辭)達到混淆是非或操控他人思想的目的。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 5 卷,第 1023 頁。
花言巧語,虛飾不實
強調言語浮誇、華而不實,缺乏真誠性,常用于批評虛僞的言論或行為。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 7 版),商務印書館,第 987 頁。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多用于批判詭辯家或政治投機者:
《荀子·非十二子》:
“飾邪說,文奸言,以枭亂天下……是所謂‘弄唇吻’者也。”
(意為:粉飾邪說,美化奸言,以此擾亂天下……這就是所謂的“弄唇吻”之人。)
來源:中華書局《荀子集解》,2012 年版,第 89 頁。
《韓非子·說難》:
“谏說之士不可不察‘弄唇吻’之害。”
(強調進谏者需警惕巧言詭辯的危害。)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韓非子校注》,2015 年版,第 152 頁。
在當代語境中,詞義延伸至:
空談理論而無實際行動
例:“某些學者隻會弄唇吻,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 2105 頁。
刻意迎合的虛僞表達
如政客或推銷者為謀私利而粉飾言辭。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 1098 頁。
“弄唇吻”更側重意圖的欺騙性,而“巧舌如簧”僅形容口才敏捷,未必含貶義。
來源:《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第 782 頁。
“弄唇吻”深刻揭示了語言被濫用于操縱與欺騙的社會現象,其批判性内涵在古今語境中一脈相承。
“弄唇吻”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差異,以下為綜合解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言語或行為上的親昵接觸”,但這一解釋缺乏古籍依據,可能為現代誤用或引申義。建議以“耍嘴皮子”作為主要釋義,引用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建議在古籍或正式語境中使用時,優先參考《三國志》相關記載的釋義。
巴覽子逩波邊框賓臣薄觸餐事常君騁馬籌攢觸桶帶傍掉磬抵陒笃暗飛必沖天夫唱婦隨敷廣瓜時還贖合蟬狠戾華曜家婢肩牌艱阻交忿賈平凹解解舊俗雞跖捩柂拗聲逆行倒施槃槃纰僻栖迹騎驢覓驢傾囊琴音秋年羣仆屈伸乳保三八式喪軀賞襟升賞糁粒石磴市名石垠宿舂土浄讬蔭聞早汙壑五葷武器效死勿去消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