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et out of danger;escape from disaster]∶脫離險境
幾經周折,終于出險,平安返回
(2) [be in danger;have an accident;be threatened]∶出現險情
大堤長久浸泡,很容易出險,千萬不能疏忽
(1).猶涉險。身臨險境。《管子·形勢解》:“緣高出險,蝚蝯之所長,而人之所短也。”
(2).謂施用對方無法捉摸的方法或策略。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馬壯節公》:“今相國以臺司重臣,不能出險用奇,使彼畏威革面,惟知置酒高會,撻辱士卒,終将何物歸報天子?”
(3).脫離險境。 陳少白 《興中會革命史要》二:“ 孫先生 自從在公使館出險以後,就在 歐洲 各國考察政治風俗。”
(4).發生危險。如:河堤出險了。
“出險”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在保險領域,出險指保險合同中約定的賠付條件被觸發,即被保險人/投保人因保險事故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的全過程。這一過程包括事故發生後通知保險公司、提交材料及審核賠付等環節。
例如:車險中發生交通事故後聯繫保險公司報案并申請理賠,即稱為“出險”。
“出險”的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保險場景下強調理賠觸發條件,一般語境則側重危險狀态的脫離或發生。如需了解具體險種的出險規則,可參考保險合同條款或咨詢保險公司。
《出險》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描述一個人或物體遭遇危險、遭受損失的情況。在保險領域,出險指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事件發生,被保險人因此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獲得相應的賠償。
《出險》的拆分部首為“凵”和“阝”,其中“凵”表示蓋着或容器,而“阝”表示土堆或土地。《出險》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出險》一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其中,《出》表示從一個地方或狀态離開,變為外部的一個狀态或地方;《險》表示危險或隱患。因此,組合在一起,可以理解為“遇到危險而離開原來的地方或狀态”。在繁體中,有一些常見的寫法,如「出險」、「出困」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由于繁體字的演變,對于《出險》這個詞,可以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古代《出》字的寫法為朝向右斜的“凵”,而非現代的“出”。類似地,古代《險》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
1. 他在冒險逃跑的過程中出險了。
2. 這艘船在海上遇到風暴出險了。
3. 他的車輛在************中出險了。
組詞:出行、出走、出發、出口、出售
近義詞:事故、損失、危險、遭遇
反義詞:安全、保險、幸福、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