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裨冕的意思、裨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裨冕的解釋

着裨衣,戴冕。古代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時所穿冕服的通稱。與衮冕或上一等冕服相對而言。《儀禮·觐禮》:“侯氏裨冕,釋币于禰。” 鄭玄 注:“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為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餘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諸侯亦服焉。”《禮記·曾子問》:“大祝裨冕,執束帛。” 鄭玄 注:“裨冕者,接神則祭服也,諸侯之卿大夫所服。裨冕,絺冕、玄冕也。士服爵弁服,大祝裨冕則大夫。”《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孔子家語·辯樂》:“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脫劍。” 王肅 注:“衮冕之屬通謂之裨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裨冕(bì miǎn)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專有名詞,指諸侯在朝見天子或參與重大祭祀時穿戴的禮冠及配套服飾,屬于等級森嚴的禮服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1. 形制與等級象征

    裨冕由“裨衣”(副服、次一級的禮服)和“冕”(禮冠)組成。根據《周禮》記載,天子在最隆重的場合穿大裘冕,而諸侯則根據其爵位高低,穿着等級稍低的“裨冕”,如鷩冕(bì miǎn)、毳冕(cuì miǎn)等。它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低于天子,是“副服”或“次服”的體現,彰顯了周代“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

  2. 使用場合

    主要在兩種重要禮儀中穿戴:

    • 朝觐天子:諸侯前往王都拜見周王時必須穿着裨冕,以示對天子的尊崇和臣服。
    • 參與祭祀:諸侯在本國主持或參與重要的祭祀活動(如祭祀山川、社稷或祖先)時也需穿戴裨冕,以示莊重和禮敬。
  3. 典籍依據

    該詞及其禮制規定主要記載于儒家經典和古代禮書:

    • 《周禮·春官·司服》:詳細記載了天子至士的不同等級禮服,其中提到諸侯的禮服體系,裨冕即屬此列。鄭玄注:“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為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餘為裨……諸侯亦服焉。” 明确指出裨冕是天子大裘冕之下的禮服,諸侯可服。
    • 《禮記·樂記》:“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卧;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 雖未直接提“裨冕”,但“端冕”泛指莊重的禮服禮冠,反映了冕服在禮樂活動中的重要性,裨冕作為諸侯冕服,其使用情境與之相通。
    • 《儀禮》 等禮書在涉及諸侯禮儀時,也常隱含對裨冕制度的要求。
  4. 文化内涵

    裨冕制度是周代禮樂文明的核心體現之一,它通過服飾的差異嚴格區分社會等級,維護宗法秩序。穿戴裨冕不僅是禮儀要求,更是政治身份和社會責任的象征,體現了古人“以禮治國”、“尊卑有序”的觀念。

裨冕特指古代諸侯在朝觐天子或舉行重要祭祀時所穿戴的級低于天子大裘冕的特定禮服與禮冠組合。它不僅是具體的服飾制度,更是周代分封等級制度和禮樂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征。其詳細規定主要見于《周禮》等儒家經典及注疏。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裨冕”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服飾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諸侯、卿大夫在朝觐天子或參與祭祀時穿戴的禮服與冠冕,屬于次一等的冕服(與天子所穿的“衮冕”相對)。其核心特點是:

二、服飾構成與等級

根據《儀禮》《禮記》等文獻記載:

  1. 天子六服:大裘冕為最高等級,其餘五種(如鷩冕、毳冕等)統稱“裨冕”。
  2. 諸侯與卿大夫:需按尊卑場合選擇對應的裨冕,如祭祀時穿裨冕,朝觐時則可能穿更正式的衮冕。

三、使用場合

主要用于朝觐、祭祀等重大禮儀活動。例如:

四、讀音與字義

五、引申含義

偶見現代語境中引申為“輔佐君主的重要謀臣”(如),但此用法非傳統文獻原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參考資料

以上内容綜合自《儀禮》《禮記》注疏及權威詞典(滬江詞典、漢典等),涵蓋服飾制度、禮儀場景及字詞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蔽甲壁塞鼻子參味谄慢喘不過氣來蹙痕點明東指西畫凡僧負冤紅芙蓉紅夷黃絹緩箭僥亂吉林進壁進侑積稔掘墓釦砌料酒利出一孔麗整羅麗泖塔免掉密畫糜爛明眼猱進磐萦平火千夫親嬖其實卻棄劬勞顧複曲旃散財山都神邃四分五剖四忌聳膊成山繐裳宿滞騰挪田畻拖紳托養威駭危撓武不善作銜匿閑玩銷耎謝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