裨冕的意思、裨冕的詳細解釋
裨冕的解釋
着裨衣,戴冕。古代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時所穿冕服的通稱。與衮冕或上一等冕服相對而言。《儀禮·觐禮》:“侯氏裨冕,釋币于禰。” 鄭玄 注:“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為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餘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諸侯亦服焉。”《禮記·曾子問》:“大祝裨冕,執束帛。” 鄭玄 注:“裨冕者,接神則祭服也,諸侯之卿大夫所服。裨冕,絺冕、玄冕也。士服爵弁服,大祝裨冕則大夫。”《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孔子家語·辯樂》:“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脫劍。” 王肅 注:“衮冕之屬通謂之裨冕。”
詞語分解
- 裨的解釋 裨 ì 增添,補助:大有裨益。裨補。 裨 í 古代的次等禮服。 副,偏,小:裨将。偏裨。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 冕的解釋 冕 ǎ 中國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禮帽,後專指帝王的皇冠:冠冕。加冕。衛冕(衛護帝王頭上的皇冠,喻維護帝王的最高統治權力或保持體育競賽中的上屆冠軍稱號)。 筆畫數:; 部首:冂;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裨冕”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服飾術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諸侯、卿大夫在朝觐天子或參與祭祀時穿戴的禮服與冠冕,屬于次一等的冕服(與天子所穿的“衮冕”相對)。其核心特點是:
- 裨衣:一種繡有紋飾的禮服,形制低于衮衣;
- 冕:配套的禮冠,象征身份與禮儀等級。
二、服飾構成與等級
根據《儀禮》《禮記》等文獻記載:
- 天子六服:大裘冕為最高等級,其餘五種(如鷩冕、毳冕等)統稱“裨冕”。
- 諸侯與卿大夫:需按尊卑場合選擇對應的裨冕,如祭祀時穿裨冕,朝觐時則可能穿更正式的衮冕。
三、使用場合
主要用于朝觐、祭祀等重大禮儀活動。例如:
- 諸侯朝見天子前,需着裨冕進行預備儀式(《儀禮·觐禮》);
- 大祝(主祭官)在祭祀時穿裨冕執禮(《禮記·曾子問》)。
四、讀音與字義
- 讀音:bì miǎn(“裨”不讀pí)。
- 字義:“裨”在此處意為“輔助、次等”,引申為等級稍低的禮服;“冕”即禮冠。
五、引申含義
偶見現代語境中引申為“輔佐君主的重要謀臣”(如),但此用法非傳統文獻原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參考資料
以上内容綜合自《儀禮》《禮記》注疏及權威詞典(滬江詞典、漢典等),涵蓋服飾制度、禮儀場景及字詞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裨冕》是一個古漢字詞,意為輔佐帝王的高官或儀仗隊。下面是關于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的簡要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裨冕》的拆分部首是“衤”和“冕”,其中“衤”表示衣服,屬于漢字的常用部首之一。筆畫數分别是5和11。
來源:
《裨冕》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是指在古代帝王垂衣裳時負責輔佐和執儀的高官。後來,它也被用來指代隨從着儀仗隊行進的隊伍。
繁體:
《裨冕》的繁體字是「裨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裨冕」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一般保持字義和發音的一緻性。不同的朝代可能有不同的寫法變體,但一般都沿用着基本的形狀和意義。
例句:
1. 他被委任為皇帝的裨冕,負責協助處理國家的政務。
2. 儀仗隊向前行進,裨冕整齊地排列着,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相關詞語:
1. 輔佐:在此情境中,與《裨冕》具有類似意義,表示協助和支持。
2. 衛隊:儀仗隊中的衛兵或護衛人員。
3. 侍從:指宮廷中供奉皇帝的隨從官員。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