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禮遇信任。《後漢書·胡廣傳》:“自在公台三十餘年,歷事六帝,禮任甚優。每遜位辭病,及免退田裡,未嘗滿歲,輒復升進。”《魏書·遊明根傳》:“卿年耆德茂,服勤累朝,歷職内外,并著顯績,逮于耆年,履道不渝,是以釐革之始,委以禮任,遲能迂德,匡贊於朕。”
(2). 元 代官府常用語,謂到任治事。禮,用同“ 理 ”。《元典章·朝綱一·政紀》:“受宣勑人員都省憑準奏定頒降宣勑者,自禮任月日支付。”《元典章·工部二·公廨》:“ 江 南自歸附以來,所在路府州縣有係官房舍,往往禮任官員因為官房無主看守,卻於民戶處借什物。”《元典章·刑部十四·詐》:“合下仰照驗,速将各處無照會禮任官員取問無照會緣由,及将所受宣勑省劄抄連開呈。若有似此人員,依上呈省無令禮任。”《元典章新集·吏部·假故》:“ 杭州路 推官 劉陶 扶靈前往 大名 開州 遷葬,水程車路。及代官 李惟真 不待正期,預至任所,争告禮任。” 陳垣 《元典章校補釋例·元代用語誤例》:“禮任, 元 時常語, 沉 刻輒改為理任。”參見“ 理任 ”。
“禮任”是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雙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時期的文獻解讀:
該含義主要用于古代官員的任用或評價體系,指君主或上級對臣子給予的尊重與信任。例如:
元代公文中“禮任”為特殊用法,通“理任”,指官員正式到任履職,常見于《元典章》:
“禮”在此為通假字現象,元代公文中常見此類用法,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領域。
如需查看更多原始文獻例證,可參考《元典章》相關章節或《後漢書》《魏書》人物傳記。
禮任(lǐ rè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禮指的是一種行為準則,代表着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懷;任表示擔任、承擔的意思。因此,禮任可以解釋為在社會互動中,履行自己應盡的禮節和責任。
禮的部首是示,筆畫數為5;任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9。
禮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儀禮》這本古代經典文獻,它是在周朝時期形成的,記錄了當時的禮儀制度。在繁體字中,禮任的寫法仍然是禮任。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通常與現代有所差異。其中,古時候寫禮的字形更加古樸簡約,而任的字形則與現代基本相同。因此,古時候寫禮任的樣子有一些不同,但仍能表達相同的意思。
1. 作為領導,他應該以身作則,以禮任人。
2. 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禮任之道。
1. 禮節(lǐ jié):指的是在社交場合中需要遵守的一套規定的禮儀準則。
2. 責任(zé rèn):指的是個人或集體因其行為或決策而需要承擔的義務或責任。
3. 抱歉(bào qiàn):表示對他人的不便或傷害表示歉意,是尊重和關心他人的表達。
1. 禮貌(lǐ mào):指的是遵守社會習俗以表達對他人尊重和關心的行為。
2. 尊重(zūn zhòng):強調對他人的敬重和重視,與禮任的本質相似。
1. 不禮貌(bú lǐ mào):表示不遵守禮節規定,對他人不尊重或不關心。
2. 不負責任(bù fù zé rèn):表示不承擔應盡的責任,對他人的權益不負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