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豕心的意思、豕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豕心的解釋

豕貪食,因以比喻貪婪之心。《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實有豕心,貪惏無饜。” 孔穎達 疏:“豕心,言其心似豬,貪而無恥也。” 漢 劉向 《列女傳·晉羊叔姬》:“宕有豕心,忿戾毋期。” 唐 皮日休 《相解》:“ 叔魚 之虎目豕心,以賄死,是也。” 宋 蘇轼 《思子台賦》:“上曾不鑒予之無聊兮,實有豕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豕心”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與比喻用法如下:

詞義解析

  1. 本義與出處
    “豕心”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實有豕心,貪惏無餍。”。其中“豕”指豬,因豬貪食無度,故以“豕心”比喻貪婪之心。孔穎達在注解中進一步明确:“豕心,言其心似豬,貪而無恥也。”。

  2. 比喻延伸
    該詞多用于形容人性中的貪婪、不知滿足,如唐代皮日休《相解》提到“叔魚之虎目豕心,以賄死”,宋代蘇轼《思子台賦》亦用“實有豕心”暗諷貪欲。

  3. 相關用法
    在成語中,“豕”常與負面形象關聯,如“狼奔豕突”(形容慌亂逃竄)、“魯魚亥豕”(指文字訛誤)等,但“豕心”特指貪婪的品性。

“豕心”通過動物習性映射人性弱點,是古代文學中批判貪欲的典型修辭,現代雖不常用,但在解讀古籍或相關成語時仍需注意其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豕心》的意思

《豕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的心思詭秘、難以捉摸。主要形容人心險惡、陰險狡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豕心》的部首是豕,筆畫數為11。

來源

《豕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留侯世家》中的記載。留侯韓信因為對劉邦有功被封為劉邦的親信,并被授予夷侯的封號。但留侯韓信最終背叛了劉邦,與楚王項羽共謀。劉邦得知後十分震怒,稱留侯韓信“狗心狠毒,無有豕心”。從此,“豕心”一詞便開始被用來形容人心詭谲、不可信任。

繁體

《豕心》的繁體寫法為「豕心」。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豕心》的寫法為「豕?」。

例句

他在表面上很友好,但背地裡卻藏着一顆豕心。

組詞

許多形容詭谲心思的成語可以與《豕心》搭配使用,例如“虎落平陽被犬欺”、“口蜜腹劍”等。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是“心機深沉”、“心懷鬼胎”等。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真心實意”、“堂堂正正”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