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器的意思、食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器的解釋

盛食物的器具。《禮記·少儀》:“食器不刻鏤。”《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 唐 劉存 《事始》:“ 韓子 曰:‘ 舜 作食器,黑漆其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器指用于盛放、烹饪或進食食物的器具,是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物質載體。根據功能與時代差異,其具體含義可細分為以下層面:


一、核心定義

指專用于飲食活動的容器與工具,涵蓋烹饪器、盛食器、進食器等類别。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第11卷,第893頁:“食器,飲食用具。”


二、古代食器的分類與功能

古代食器按材質與用途分為:

  1. 青銅食器:

    商周時期貴族使用的禮器,如簋(盛放主食)、豆(盛放腌菜肉醬)、敦(盛放黍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217頁。

  2. 陶瓷食器:

    包括新石器時代的陶缽、陶豆,以及後世的瓷碗、瓷盤,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來源:葉喆民《中國陶瓷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第56頁。

  3. 漆木食器:

    戰國至漢代的漆耳杯、漆案等,輕便且裝飾華麗。

    來源: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陳列研究》(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89頁。


三、現代食器的範疇

廣義包含:


四、文化延伸意義

食器在古代禮制中象征等級秩序,如《禮記·禮器》載:“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 不同材質與數量的食器體現社會地位差異。

來源: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16年),第325頁。


五、文字學溯源

“食”字甲骨文象盛食物于器皿中,“器”字金文從犬從皿,表示器物需看守,二者組合凸顯其貴重屬性。

來源:李學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10、745頁。

網絡擴展解釋

“食器”指盛放食物的器具,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食器(拼音:shí qì)指用于盛裝或食用食物的工具,包括碗、盤、杯、筷、勺等。古代文獻如《禮記·少儀》提到“食器不刻鏤”,《後漢書》記載大秦國“食器以水晶為柱”,均印證其用途與材質特點。

  2. 曆史與種類

    • 中國古代食器種類繁多,如簋(圓形盛飯器)、簠(長方形盛谷物器)、豆(高腳盤,後用于盛醬料)、盂(敞口深腹容器)等。
    • 材質從早期的陶器、青銅器逐漸發展為漆器、瓷器,如唐代文獻提到舜曾制作黑漆食器。
  3. 文化意義
    中國飲食文化強調“美食不如美器”,注重食器與食物的和諧統一,例如:

    • 色彩搭配:食器顔色需襯托食物色澤;
    • 形制協調:器皿形狀與菜品形态相呼應。
  4. 相關延伸
    部分成語如“人聲鼎沸”(形容喧鬧如鼎中沸騰)、“簠簋不修”(喻官員貪污)均源自食器相關典故。

若需了解具體朝代食器演變或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三朝北盟會編》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碑石不骜不落言筌獊囊沉思默想齒躐春回大地戳包兒啜咀辭辇爨饋觕觕達聽點頭之交跌蕩放言逗樂兒乏短飯館飛雹杠衣鲠鲠顧護軌道衡害忌寒麥皇封角巾金繩犒錫老糟頭陵田流颷樓棚麼陋墨敕排門軍疲乏不堪劈留撲碌平陵東平面圖卿尹親好殺雞取蛋唼臘蟲潸淚勝妙市稅事業家舒慢四守損剝彈冠相慶踢腿僞筍五筆型仙萱掀擢消遣信袋新豐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