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器的意思、食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器的解釋

盛食物的器具。《禮記·少儀》:“食器不刻鏤。”《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 唐 劉存 《事始》:“ 韓子 曰:‘ 舜 作食器,黑漆其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食器”指盛放食物的器具,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食器(拼音:shí qì)指用于盛裝或食用食物的工具,包括碗、盤、杯、筷、勺等。古代文獻如《禮記·少儀》提到“食器不刻鏤”,《後漢書》記載大秦國“食器以水晶為柱”,均印證其用途與材質特點。

  2. 曆史與種類

    • 中國古代食器種類繁多,如簋(圓形盛飯器)、簠(長方形盛谷物器)、豆(高腳盤,後用于盛醬料)、盂(敞口深腹容器)等。
    • 材質從早期的陶器、青銅器逐漸發展為漆器、瓷器,如唐代文獻提到舜曾制作黑漆食器。
  3. 文化意義
    中國飲食文化強調“美食不如美器”,注重食器與食物的和諧統一,例如:

    • 色彩搭配:食器顔色需襯托食物色澤;
    • 形制協調:器皿形狀與菜品形态相呼應。
  4. 相關延伸
    部分成語如“人聲鼎沸”(形容喧鬧如鼎中沸騰)、“簠簋不修”(喻官員貪污)均源自食器相關典故。

若需了解具體朝代食器演變或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三朝北盟會編》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食器

食器一詞指的是用來盛放食物或飲料的容器。它可以是盤子、碗、杯子、勺子等各種不同的器皿。

拆分部首和筆畫

食器的拆分部首是食(shí),它是由“茻”和“口”組成的。食器的總筆畫數為9畫。

來源

食器一詞源自于古漢語,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詩經·大雅·蕩》中的一句詩:“食器之硁硁兮,不飲食之粱粱。”意為“食器又沉重,不如飲食(的重要)。”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古人對于食器的重視程度。

繁體

食器的繁體寫法為「食器」,在繁體字中,「器」的形狀更加繁複,有着更強的裝飾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食器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如在《說文解字》中,将食器的「食」字寫作「飠」,将「器」字寫作「大」,拼音為「shìr」,意為食用的器皿。

例句

1. 今天晚餐的食器都擺放在餐桌上。

2. 這家餐館的食器設計非常精美。

3. 她用一把漂亮的銀制勺子吃着飯菜,十分享受。

組詞

食器不僅可以單獨使用,還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餐食器、茶食器、陶瓷食器、玻璃食器等。

近義詞

食具、餐具

反義詞

空器,代表沒有裝滿食物的容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