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某些為禍亂征兆的裡巷歌謠。《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陽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則怨謗之氣發於謌謡,故有詩妖。”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七:“謡讖之語,在《洪範》、《五行》,謂之詩妖。” 清 曹寅 《題馬湘蘭畫蘭長卷》詩:“紅粧運盡詩妖起,青樓倒入 青溪 水。”
“詩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解釋如下:
“詩妖”指古代民間流傳的、被認為預示社會動蕩或災禍的裡巷歌謠。這類歌謠常被視為政治異常或民生疾苦的征兆,與古代“天人感應”思想相關。
文獻記載
最早見于《漢書·五行志》:“君炕陽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則怨謗之氣發于謌謡,故有詩妖。”
宋代吳處厚《青箱雜記》進一步将其歸類為“謠谶之語”,認為屬于《洪範》五行學說中的異象。
文化内涵
被納入古代災異論體系,反映統治者對民間輿論的警惕,認為歌謠能折射社會矛盾。
少數資料提到“詩妖”亦指唐代女詩人譚文婉(字才姬),因其詩風獨特被劉相戲稱“千古詩妖”。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後世文人引申。
清代曹寅《題馬湘蘭畫蘭長卷》詩句“紅妝運盡詩妖起”,即借用該詞暗喻社會動蕩。
注:如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歌謠内容,可查閱《漢書·五行志》《青箱雜記》等原始文獻。
《詩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分别是“詩”和“妖”。“詩妖”的意思是指有才情的、有詩才的妖。它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能夠用詩歌表達自己情感和思想的人或妖精。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詩”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讠”(讠)部,右邊是“寺”(寸)部,總共有四筆。
2. “妖”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女”(女)部,右邊是“夭”(大)部,總共有八筆。
來源:
《詩妖》這個詞最早來自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描寫,用來形容那些有詩才的妖精,如《山海經》中就有關于“詩妖”的描述。
繁體:
在繁體中,“詩妖”這個詞的寫法是「詩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在“詩妖”這個詞上,字形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
1.他的詩才令人驚歎,真可謂是一位真正的詩妖。
2.那個舞台上的演員跳舞的姿态,宛如一隻優雅的詩妖。
組詞:
1. 詩人
2. 詩意
3. 詩集
近義詞:
1. 詩仙
2. 詩豪
3. 詩人
反義詞:
1. 平庸
2. 無才
3. 枯燥
這些是關于“詩妖”的解釋和相關内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