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勑诫 ”。告戒,训戒。《孔丛子·论书》:“ 周公 以 成王 之命,作《康誥》焉,称述 文王 之德,以成勑诫之文。”《后汉书·阴识传》:“帝敬重之,常指 识 以勑戒贵戚,激厉左右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 亮 亲受勑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勑戒四方,侈则有咎。”
勑戒(读音:lài jiè),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由“勑”和“戒”二字复合而成,具有告诫、训诫、警诫的含义。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权威性的告诫或命令,使人警惕、约束行为或改正过失。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权威来源角度详细解析:
勑(lài)
古同“敕”,指帝王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告诫。《说文解字》释为“诫也”,强调以权威姿态申明规则或训示。
例:帝王“勑令”即下达正式诏令。
戒(jiè)
本义为警戒、防备,引申为告诫、规劝。《说文解字》注:“警也”,指通过提醒使人避免过错。
例:“戒骄戒躁”意为警惕骄傲急躁。
复合义“勑戒”
结合二者,指以权威身份发出的正式告诫或训示,常见于古代官方文书或严肃场合,强调约束行为、申明法度。
例:《后汉书》载“勑戒州郡,明慎选举”,即要求地方官员审慎选拔人才。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勑戒”词条,释义为“告诫;警戒”,引《汉书·王莽传》“勑戒公卿”为例。
来源链接: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明确标注“勑”通“敕”,释义“命令;告诫”,“勑戒”即“下令告诫”。
来源链接:商务印书馆官网(纸质版可查)。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对“勑”的注解为“敕也,诫也”,佐证其与“敕”的互通关系及训诫本义。
来源链接:中华经典古籍库(注册后可检索)。
“帝以融信效著明,益嘉之,诏勑戒百官。”
(汉光武帝因窦融忠诚显赫,下诏告诫百官效仿。)
“凡勑戒百官,皆以制书颁行。”
(宋代通过制书形式向百官下达勑戒。)
“勑戒”作为古汉语复合词,承载权威训诫的内涵,多用于自上而下的正式告诫场景。其释义可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说文解字注》等权威辞书,并结合《后汉书》《宋史》等古籍用例理解语境。现代使用需注意其文言色彩,适用于学术、历史或仿古文体。
“勑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勑戒”亦写作“勑诫”,意为告诫、训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尊长对晚辈的正式劝勉或警示。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若有进一步考据需求,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本以确认细节。
伴大夜薄怯怯迸瀑崩崩禀假拆线搀腰愁煞从化弹算断袖之契敦悦纷敷风癫革牧耕作光绚过锦沽洗还流还东山嘉贶加薪饥饿汲汲忙忙金釭集运举业客庐馈路苦劳坤乾灵谿柳桥马监茂陵刘郎没金饮羽梅舌儿冕黻面牲鸟人浓缩庞眉黄发频留燃火戎麾沈厄神聊麝脐石精双引搜身抬快涕滂顽话未成年人诿解文鸾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