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騙天地。極言人之背理昧心。 後蜀 何光遠 《鑒誡錄·判木夾》:“ 苻 以六十萬精兵摧於 東晉 , 謝玄 以八千之卒敗於 壽春 ,豈不為欺天罔地所緻者也。”《三國演義》第五回:“ 董卓 欺天罔地,滅國弑君。”
“欺天罔地”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欺騙天地神明,形容手段極其惡劣、背棄倫理道德的行為。其中“欺天”意為蒙騙上天,“罔地”指無視世間法則,合起來強調對天地規則的極度藐視和欺詐。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元代無名氏的雜劇《看錢奴》第一折:“這等窮兒乍富,瞞心昧己,欺天诳地,隻要損别人,安自己。”。明代《三國演義》第五回也曾引用:“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弑君。”。
用法及結構
近義詞
“欺天诳地”與此成語意義相近,均強調對天地的欺騙。
例句參考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欺天罔地”不僅描述行為的欺詐性,更隱含對道德與自然法則的雙重違背,常用于強調行為的嚴重性和不可饒恕性。
欺天罔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蠻橫跋扈,不守法度,毫無顧忌地欺騙欺壓别人,而且無所不能、無法無天。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欺天罔地》一詞最早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然而,成語的具體來源并不确定,可能是根據古代神話和傳說而來,描述了某個無法無天、嚣張跋扈的人物或事件。
繁體:
繁體字中的“欺天罔地”是「欺天罔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欺天罔地」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他欺天罔地,無視法紀,是個十足的惡棍。
組詞:
欺詐、罔顧、狂妄自大、橫行霸道。
近義詞:
肆無忌憚、橫沖直撞、恣意妄為。
反義詞:
守法守規、誠實守信、遵紀守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