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索的意思、枯索的详细解释
枯索的解释
(1).枯萎;憔悴。 汉 王充 《论衡·顺鼓》:“蝗虫时至,或飞或集。所集之地,穀草枯索。” 何启 胡礼垣 《曾论书后》:“吾见天君泰然而百体从令者矣,未闻精神枯索而百病不侵者也。” 郭沫若 《归去来·鸡之归去来三》:“在那三角形的营养不良的枯索的面孔上堆出了一脸的苍白色的笑容。”
(2).枯燥乏味。 刘半农 《半农杂文·应用文之教授》:“意兴枯索,及故为恬淡之笔,而其实并无微辞奥义者,不选。”
词语分解
- 枯的解释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没有了:干枯。枯萎。枯槁。枯荣。枯鱼衔索(串在绳索上的干鱼,形容存日不多)。 没趣味,无生趣:枯燥。枯肠(喻枯涩贫乏的思路)。 荣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索的解释 索 ǒ 大绳子或大链子:索子。索道。钢索。绞索。线索。 搜寻,寻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还。索求。索取。勒索。 尽,毫无:索然无味。 单独:离群索居。 姓。 笔画数:; 部首:糸;
专业解析
"枯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枯萎、干枯、失去生机或活力的状态,常用来形容事物由繁盛转向衰败、贫瘠或缺乏生气的样子。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
干枯凋零
指草木因缺水或失去生命力而干枯、萎缩。引申为事物衰败、萧条的状态。
例:草木枯索,万物凋零。
来源:《汉语大词典》(链接)
-
贫瘠匮乏
形容土地贫瘠不肥沃,或资源、情感等极度匮乏。
例:土地枯索,难育良田。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链接)
-
精神萎靡
用于描述人的精神、情感或创造力干涸、缺乏活力。
例:文思枯索,下笔无神。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二、词性分析
- 形容词:直接描述事物状态(如“枯索的田野”)。
- 动词(古语用法):表“枯萎、衰败”的过程(如“草木枯索”)。
三、文言用例溯源
-
《汉书·五行志》
“岁旱,草木枯索” —— 指干旱导致草木干枯。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
清代小说《聊斋志异》
“心思枯索,不复能吟” —— 形容才思枯竭。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
四、近义与反义词
- 近义词:枯竭、萧条、凋敝、贫瘠
- 反义词:丰茂、繁盛、充盈、蓬勃
五、使用场景
- 自然描写:形容干旱、荒芜的景观(如“枯索的荒漠”)。
- 经济文化:指资源短缺或文化衰微(如“市场枯索”“文脉枯索”)。
- 精神状态:表达情感或创造力匮乏(如“灵感枯索”)。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如“中华经典古籍库”)
网络扩展解释
“枯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拼音:kū suǒ
- 结构:“枯”为左右结构(本义指植物失去水分),“索”为上下结构(本义指绳索,引申为“尽、空”)。
二、详细释义
-
枯萎、憔悴
- 指植物干枯或人的面容、精神缺乏生气。
- 例证:
- 《论衡·顺鼓》提到蝗虫聚集处“穀草枯索”,形容草木枯萎()。
- 郭沫若描写面容“三角形的营养不良的枯索”,形容憔悴状态()。
-
枯燥乏味
- 多用于形容文章、语言等缺乏趣味或情感。
- 例证:
- 刘半农在杂文中批评“意兴枯索”的文章,指内容无趣()。
- 何启、胡礼垣提到“精神枯索”,暗喻思想贫乏()。
三、用法说明
- 文学性较强:常见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如“枯索的笔触”“枯索的秋景”。
- 搭配对象:既可形容具体事物(草木、面容),也可抽象化(情感、文风)。
四、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枯萎、干枯、乏味
- 反义词:丰润、鲜活、生动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或现代语境扩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北畤边旁步栏螭额丑族串茶出适楚尾大冬蹈爨东鄙夺气风槎割恩断义跟马馆伴使灌音鼓龙胡固且禾稻花彩化人毁容家给人足僭越交杯盏九流溘露口诵心维楞伽瓶篱壁间物黎赤理剧力倦神疲媚悦扭扯驽驾贫游扑棱撬棒切理会心蹊壑清浰寝小三坟丧亡三元客守械摅光属娄四立肆夏私养韬涵通视涂鸦完名无所谓小岁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