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清逈 ”。清明曠遠。 南朝 宋 鮑照 《舞鶴賦》:“鐘浮曠之藻質,抱清迥之明心。”迥,一本作“ 逈 ”。 唐 張九齡 《秋夕望月詩》:“清迥 江 城月,流光萬裡同。” 明 何景明 《畫鶴賦》:“志清逈而内真,儀皎潔而外宣。” 清 包世臣 《與楊季子論文書》:“足下性嗜古書,尤耽 齊 梁 諸子,而下筆顧清迥柔厚,駸駸有 西漢 之意。”
(2).清越而有回聲。 唐 李涉 《題清溪鬼谷先生舊居》詩:“寂寞天籟息,清迥鳥聲曙。” 後蜀 魏承班 《玉樓春》詞:“聲聲清迥遏行雲,寂寂畫梁塵暗起。”
“清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環境或心境清朗開闊、高遠遼闊。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色或人的品格,例如:
形容聲音清脆悠揚,帶有回響。例如李涉詩中“清迥鳥聲曙”,描繪鳥鳴在寂靜中回蕩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出處或文獻背景,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清迥(qīng jiǒng)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清澈明淨、高遠獨特的狀态。經常用來形容山水、音樂、文字等具有超凡脫俗之美的事物。
清迥的部首是氵(三點水),筆畫數為11畫。
《清迥》一詞起源于古代文人,在古代文人筆記和詩詞作品中廣泛使用。清迥的美好内涵和豐富的意境赢得了許多文人士大夫的喜愛。
《清迥》的繁體寫法為「清靜」。
古代漢字中的「清迥」寫作「淸迥」,其中「淸」是「清」的古體字。
1. 山間的溪水清迥見底,仿佛進入了仙境。
2. 他的琴聲清迥悠揚,使人感到心曠神怡。
清新、清澈、清亮、迥異、迥然不同
明亮、透明、澄澈、幽深、高遠
渾濁、昏暗、模糊、擁擠、狹窄
【别人正在浏覽】